4Ozr5uzIHPP作者:杨劲松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杨劲松:“低能耗旅游”,一堂生动的微创新课/e3pmub6h5/e3pr9baf6几百米的高山,坐着扶梯就能“无痛”登顶;站在蹦极台上,奋力一跃,却只有被绳子紧紧拉住的缓慢下降;躺在水面上,随着水流缓慢漂流。今年以来,“无痛爬山”“慢速蹦极”“平躺漂流”等“低能耗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这种新型旅行方式,主打的是低强度、高舒适的玩法,反映了旅游产品的日趋多元和旅游产业的进阶发展。“低能耗旅游”看似是低配版的极限运动,但它的实质并非消极退缩,而是通过降低参与门槛,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尝试的机会。在选择“低能耗旅游”的游客看来,我参与我快乐,既悦己也舒适。在一定程度上,“低能耗旅游”反映的是旅游需求的个性化与精细化,更关照个体的舒适度与旅游提供的情绪价值。在“低能耗旅游”中,原本有些高不可攀、门槛很高的项目更多地进入人们的旅游选项。体验权更加普适化,任何体力水平、心理承受力的人都有机会获得适配体验。“低能耗旅游”的逐渐流行,说明旅游市场的供给正在加速向分众化转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来就是五彩斑斓的,旅游也是这样。过去一些被忽视的需求,比如体力有限者的参与愿望、追求轻松感和疗愈的心理诉求,如今越来越多地得到市场的重视与回应。 “低能耗旅游”的日渐风靡,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为其提供了土壤。不同年龄、不同体能、不同背景的游客对旅行的期望各异,通过细分供给,“低能耗旅游”满足了那些曾被传统旅游模式边缘化的群体。例如,浙江安吉云上草原的“减速版蹦极”将高度控制在20米到30米,以可控的失重感吸引了许多初次尝试者。另一方面,供给侧的创新也在推动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景区摆脱资源依赖的惯性思维,主动调整旅游产品设计,从“游客需要什么”而非“景区能提供什么”出发,优化游客体验。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也拓展了旅游经济的想象空间。从“小而美、小而精、小而暖”的角度,也许可以更深入地体会“低能耗旅游”这堂微创新课。在“小而美”上,“低能耗旅游”注重精致化的体验设计,强调从细微处提升旅游体验的价值。在“小而精”上,形成特有竞争力,将细腻关怀、独特体验与低负担快乐融为一体。在“小而暖”上,注重个性化的情感联结,形成情绪价值的精准供给,满足游客对安全感、舒适感的需求。受“低能耗旅游”的启发,旅游业未来或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力:第一,坚持以游客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逻辑,提供市场更需要、游客更满意的供给和服务。旅游的本质是服务人的需求,旅游目的地应深入洞察不同群体的心理,从细节入手优化体验,例如在登山路线增设休憩点、完善无障碍设施、设计多难度选项等,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打开方式。第二,防止一哄而上,警惕同质化陷阱。“低能耗旅游”的标签虽火,但简单复制“登山电梯”“缓降蹦极”等形式只会导致新一轮的千篇一律。真正的创新应基于在地文化特色,或者任何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因素。第三,注重可持续运营。“低能耗旅游”带来的舒适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优化资源利用。比如,“电梯上山”虽然能够吸引游客,但如果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那就是不可取的。还要注意的是,“低能耗旅游”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并不意味着在安全保障方面可以有所轻忽。安全第一,从来都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者是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176219619439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2210853592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几百米的高山,坐着扶梯就能“无痛”登顶;站在蹦极台上,奋力一跃,却只有被绳子紧紧拉住的缓慢下降;躺在水面上,随着水流缓慢漂流。今年以来,“无痛爬山”“慢速蹦极”“平躺漂流”等“低能耗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这种新型旅行方式,主打的是低强度、高舒适的玩法,反映了旅游产品的日趋多元和旅游产业的进阶发展。“低能耗旅游”看似是低配版的极限运动,但它的实质并非消极退缩,而是通过降低参与门槛,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尝试的机会。在选择“低能耗旅游”的游客看来,我参与我快乐,既悦己也舒适。在一定程度上,“低能耗旅游”反映的是旅游需求的个性化与精细化,更关照个体的舒适度与旅游提供的情绪价值。在“低能耗旅游”中,原本有些高不可攀、门槛很高的项目更多地进入人们的旅游选项。体验权更加普适化,任何体力水平、心理承受力的人都有机会获得适配体验。“低能耗旅游”的逐渐流行,说明旅游市场的供给正在加速向分众化转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来就是五彩斑斓的,旅游也是这样。过去一些被忽视的需求,比如体力有限者的参与愿望、追求轻松感和疗愈的心理诉求,如今越来越多地得到市场的重视与回应。 “低能耗旅游”的日渐风靡,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为其提供了土壤。不同年龄、不同体能、不同背景的游客对旅行的期望各异,通过细分供给,“低能耗旅游”满足了那些曾被传统旅游模式边缘化的群体。例如,浙江安吉云上草原的“减速版蹦极”将高度控制在20米到30米,以可控的失重感吸引了许多初次尝试者。另一方面,供给侧的创新也在推动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景区摆脱资源依赖的惯性思维,主动调整旅游产品设计,从“游客需要什么”而非“景区能提供什么”出发,优化游客体验。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也拓展了旅游经济的想象空间。从“小而美、小而精、小而暖”的角度,也许可以更深入地体会“低能耗旅游”这堂微创新课。在“小而美”上,“低能耗旅游”注重精致化的体验设计,强调从细微处提升旅游体验的价值。在“小而精”上,形成特有竞争力,将细腻关怀、独特体验与低负担快乐融为一体。在“小而暖”上,注重个性化的情感联结,形成情绪价值的精准供给,满足游客对安全感、舒适感的需求。受“低能耗旅游”的启发,旅游业未来或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力:第一,坚持以游客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逻辑,提供市场更需要、游客更满意的供给和服务。旅游的本质是服务人的需求,旅游目的地应深入洞察不同群体的心理,从细节入手优化体验,例如在登山路线增设休憩点、完善无障碍设施、设计多难度选项等,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旅游打开方式。第二,防止一哄而上,警惕同质化陷阱。“低能耗旅游”的标签虽火,但简单复制“登山电梯”“缓降蹦极”等形式只会导致新一轮的千篇一律。真正的创新应基于在地文化特色,或者任何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因素。第三,注重可持续运营。“低能耗旅游”带来的舒适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优化资源利用。比如,“电梯上山”虽然能够吸引游客,但如果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那就是不可取的。还要注意的是,“低能耗旅游”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并不意味着在安全保障方面可以有所轻忽。安全第一,从来都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者是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