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1Ur62hGU0作者:迟福林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迟福林:服贸一体化,将让大湾区赢得战略主动/e3pmub6h5/e3pr9baf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服务出口,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关键在于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自2015年以来,我在包括全国政协会议、横琴自贸片区专家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泛珠论坛”等多个场合呼吁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十五五”期间,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在加快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方面,需要实现实质性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湾区相比存在提升空间。例如,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越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是东京湾区经济总量的95%;但是同年,粤港澳大湾区单位地均生产总值仅为东京湾区的62%、纽约湾区的34%。总的看,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货物贸易全面实现自由化的情况下,要素跨境流动与优化配置最大的掣肘在服务贸易。2023年,香港与内地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9.3%。目前,广东尽管在面向港澳服务贸易开放方面有某些优势,但仍然是在传统正面清单框架下的逐步拓展,难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以服务贸易为主体的市场融合新格局。 高水平开放的重点在服务贸易,难点也在服务贸易。我国是服务贸易大国,但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的比重偏低,2024年这个比重为14.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广东服务贸易占比仅为12.5%,不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在广东率先实施国际化服务贸易新规则与管理新举措,不仅可以使广东继续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可以使我国在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新一轮全球自由贸易中赢得战略主动。 生产性服务不仅成为商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也日益成为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成为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任务。2023年,全球商品出口中生产性服务带来的价值增值超过30%,发达国家达到40%-50%,美国达到60%以上。2023年,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0%左右。充分发挥港澳研发、金融、物流、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势,在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中补齐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短板,可明显提升广东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价值增值能力。 基于积极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的需求,“十五五”期间,广东可向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尽快制定精简的粤港澳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从实际情况看,这个“负面清单”有可能限制在30项左右,甚至更短。全面落实对港澳服务提供者的国民待遇,列明国民待遇的具体标准,包括准入阶段的管理权力、要素供给、融资方式、进出口权、税收政策、法律保护、司法救济等。除负面清单内规定的措施外,取消对港澳企业股比限制、当地存在、配额限制等。 实现粤港澳生产性服务贸易一体化。在法律金融、研发设计、运输物流等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制定大湾区“认可经济营运商”认证标准,允许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在大湾区内自由开展相关服务贸易业务,并将认证范围逐步向医疗、教育等领域拓展。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全面实施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科技服务等政策,打通区域内跨境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调解、协商等非诉讼对接平台,组建由不同法系、不同地区的法律专家构成的法律专家团队,支持大湾区内创建两大法系仲裁模式裁决跨境民商事案件。实行粤港澳专业服务业资格互认转换体系,降低专业技能人才跨境执业成本等。 这样,将有助于形成粤港澳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布局。例如,2024年广东对美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2%。在美国实施“对等关税”“转运条款”等背景下,借助港澳单独关税区的独特优势,合理布局产业链供应链。 2024年修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CEPA)货物贸易协议》,将HS编码7019.90的原产地标准修订为“(1)从其他品目改变至此;或(2)区域价值成分按照扣减法计算40%或按累加法计算30%”。即在香港生产的7019.90项下商品只要符合“品目改变”“区域价值成分”中的任一标准即可获得香港CEPA原产资格,销往内地时可申请享受香港CEPA项下“零关税”。建议充分利用此政策,推动广东部分关键原材料进口加工制造环节布局在香港北部都市区等,叠加服务贸易开放政策,完善“研发在香港、生产在内地、销售辐射全球”的协同模式。 建立粤港澳跨境产业联盟,推动区内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紧密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技术引进、市场开拓等方式,推动跨境企业间的合作与市场共享,提升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发挥香港数字贸易及数据开放政策优势,在广东建设一批对接港澳的数字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器和创新中心,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打造新兴数字产业集群。(作者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176236707304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2383961864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服务出口,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关键在于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自2015年以来,我在包括全国政协会议、横琴自贸片区专家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泛珠论坛”等多个场合呼吁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十五五”期间,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在加快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方面,需要实现实质性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湾区相比存在提升空间。例如,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越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是东京湾区经济总量的95%;但是同年,粤港澳大湾区单位地均生产总值仅为东京湾区的62%、纽约湾区的34%。总的看,在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货物贸易全面实现自由化的情况下,要素跨境流动与优化配置最大的掣肘在服务贸易。2023年,香港与内地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9.3%。目前,广东尽管在面向港澳服务贸易开放方面有某些优势,但仍然是在传统正面清单框架下的逐步拓展,难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以服务贸易为主体的市场融合新格局。 高水平开放的重点在服务贸易,难点也在服务贸易。我国是服务贸易大国,但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的比重偏低,2024年这个比重为14.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广东服务贸易占比仅为12.5%,不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在广东率先实施国际化服务贸易新规则与管理新举措,不仅可以使广东继续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可以使我国在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新一轮全球自由贸易中赢得战略主动。 生产性服务不仅成为商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也日益成为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成为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任务。2023年,全球商品出口中生产性服务带来的价值增值超过30%,发达国家达到40%-50%,美国达到60%以上。2023年,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0%左右。充分发挥港澳研发、金融、物流、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势,在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中补齐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短板,可明显提升广东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价值增值能力。 基于积极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的需求,“十五五”期间,广东可向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全面开放。尽快制定精简的粤港澳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从实际情况看,这个“负面清单”有可能限制在30项左右,甚至更短。全面落实对港澳服务提供者的国民待遇,列明国民待遇的具体标准,包括准入阶段的管理权力、要素供给、融资方式、进出口权、税收政策、法律保护、司法救济等。除负面清单内规定的措施外,取消对港澳企业股比限制、当地存在、配额限制等。 实现粤港澳生产性服务贸易一体化。在法律金融、研发设计、运输物流等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制定大湾区“认可经济营运商”认证标准,允许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企业在大湾区内自由开展相关服务贸易业务,并将认证范围逐步向医疗、教育等领域拓展。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全面实施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科技服务等政策,打通区域内跨境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调解、协商等非诉讼对接平台,组建由不同法系、不同地区的法律专家构成的法律专家团队,支持大湾区内创建两大法系仲裁模式裁决跨境民商事案件。实行粤港澳专业服务业资格互认转换体系,降低专业技能人才跨境执业成本等。 这样,将有助于形成粤港澳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布局。例如,2024年广东对美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2%。在美国实施“对等关税”“转运条款”等背景下,借助港澳单独关税区的独特优势,合理布局产业链供应链。 2024年修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CEPA)货物贸易协议》,将HS编码7019.90的原产地标准修订为“(1)从其他品目改变至此;或(2)区域价值成分按照扣减法计算40%或按累加法计算30%”。即在香港生产的7019.90项下商品只要符合“品目改变”“区域价值成分”中的任一标准即可获得香港CEPA原产资格,销往内地时可申请享受香港CEPA项下“零关税”。建议充分利用此政策,推动广东部分关键原材料进口加工制造环节布局在香港北部都市区等,叠加服务贸易开放政策,完善“研发在香港、生产在内地、销售辐射全球”的协同模式。 建立粤港澳跨境产业联盟,推动区内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紧密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技术引进、市场开拓等方式,推动跨境企业间的合作与市场共享,提升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发挥香港数字贸易及数据开放政策优势,在广东建设一批对接港澳的数字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器和创新中心,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打造新兴数字产业集群。(作者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