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1UtlCgeHp作者:乔骁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乔骁:美股震荡,不会改变AI发展长期方向/e3pmub6h5/e3pr9baf6美国股市11月4日突现回调。美股所谓“七巨头”(苹果、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英伟达与特斯拉),除苹果外,当日集体重挫,市值蒸发近万亿美元。这场被称为“人工智能(AI)神话裂缝”的美股剧烈震荡,是市场对AI概念股估值的担忧,还是一场资本对所谓“AI泡沫”的集体觉醒? 过去两三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概念几乎席卷华尔街。英伟达的股价一度飙升至百倍市盈率,微软与谷歌的巨额AI投入被解读为“未来确定性”。但现实的账本远比故事更冷酷,“七巨头”在2026年的AI投资计划总额预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这样的资本开支能否带来相匹配的回报,仍是未知数。正如帕兰泰尔(Palantir)公司尽管周一刚刚发布有史以来最好的第三财季业绩报告,但股价仍在周二暴跌7.95%。这似乎表明,市场对AI概念股高估值的包容度正在降低。 华尔街的警示更凸显了这一转向。摩根士丹利CEO特德·皮克与高盛CEO大卫·所罗门11月4日在香港举行的全球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相继表示,投资者应为未来两年内可能出现的10%至20%的市场回调做好准备。摩根大通CEO戴蒙早前更是直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财政赤字高企以及全球再度军备化等多重风险正增加市场风险氛围,美股“过热”迹象愈发明显,却被投资者选择性忽视。在他们看来,这场AI驱动的资本狂欢,或许已经从创新故事变为“估值困局”。 值得注意的是,“七巨头”对美股指数的主导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仅这七家企业就贡献了标普500指数今年涨幅的四成以上,整体市值占比超过30%。这种高度集中带来的脆弱性,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结构惊人相似。正如一家美国媒体的评论所言:“AI交易的这次暴跌,更像是一场必要的清醒。” 然而,从宏观经济视角看,这一回调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AI投资虽然短期拖累利润,但长期可能带来生产率年均1%—2%的提升。据麦肯锡估算,到2030年,AI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7万亿美元的价值,比传统AI或分析认为的潜在经济效益高出50%。不过,这属于理想状态,AI投资能否转化为商业回报,依然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从历史角度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资本泡沫。互联网泡沫曾令纳斯达克市值缩水八成,但正是那次“过度投资”铺就了宽带与云计算的基础设施,造就了今日的云计算与数字经济时代。AI浪潮亦然,它或许正处于从狂热叙事向理性建设的转折期。正如有分析指出,AI的应用普及速度甚至超过当年的互联网,但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仍需经历“从概念到效益”的漫长周期。这就可以理解戴蒙对“AI泡沫”的回应:“AI是真实的,整体上会带来回报。就像汽车或电视产业最终都带来了巨大价值,但大多数参与者并没有获得好结果。” 事实上,这场美股调整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经济的宝贵窗口。美联储今年最后一次议息会议是否降息,目前并不明朗,但由于美国政府“停摆”,包括通胀在内的多项数据延迟发布。美国财长贝森特坚称美国经济部分领域可能已经陷入衰退,呼吁美联储加快降息步伐。资本市场的波动,也暴露出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过度依赖科技股拉动的“虚拟繁荣”与财政赤字高企的“实质风险”之间的张力,正在上升。 从全球视角看,美国AI概念股的暂时性受挫并不意味着科技竞争的降温。美国企业对AI的高投入与高估值模式正在遭遇现实检验,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AI基础设施、算力生态与产业落地上的稳健推进,很可能在下一个周期中展现后发优势。 美国资本市场的短期震荡,并不会改变技术变革的长期方向。市场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当虚高回调、估值回归,创新才可能回到理性与长期主义的轨道。未来属于能在理性中坚持创新的国家,而非沉溺投资幻象的资本。(作者是财经评论员)176236714523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2383928843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美国股市11月4日突现回调。美股所谓“七巨头”(苹果、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英伟达与特斯拉),除苹果外,当日集体重挫,市值蒸发近万亿美元。这场被称为“人工智能(AI)神话裂缝”的美股剧烈震荡,是市场对AI概念股估值的担忧,还是一场资本对所谓“AI泡沫”的集体觉醒? 过去两三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概念几乎席卷华尔街。英伟达的股价一度飙升至百倍市盈率,微软与谷歌的巨额AI投入被解读为“未来确定性”。但现实的账本远比故事更冷酷,“七巨头”在2026年的AI投资计划总额预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这样的资本开支能否带来相匹配的回报,仍是未知数。正如帕兰泰尔(Palantir)公司尽管周一刚刚发布有史以来最好的第三财季业绩报告,但股价仍在周二暴跌7.95%。这似乎表明,市场对AI概念股高估值的包容度正在降低。 华尔街的警示更凸显了这一转向。摩根士丹利CEO特德·皮克与高盛CEO大卫·所罗门11月4日在香港举行的全球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相继表示,投资者应为未来两年内可能出现的10%至20%的市场回调做好准备。摩根大通CEO戴蒙早前更是直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财政赤字高企以及全球再度军备化等多重风险正增加市场风险氛围,美股“过热”迹象愈发明显,却被投资者选择性忽视。在他们看来,这场AI驱动的资本狂欢,或许已经从创新故事变为“估值困局”。 值得注意的是,“七巨头”对美股指数的主导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仅这七家企业就贡献了标普500指数今年涨幅的四成以上,整体市值占比超过30%。这种高度集中带来的脆弱性,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结构惊人相似。正如一家美国媒体的评论所言:“AI交易的这次暴跌,更像是一场必要的清醒。” 然而,从宏观经济视角看,这一回调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AI投资虽然短期拖累利润,但长期可能带来生产率年均1%—2%的提升。据麦肯锡估算,到2030年,AI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7万亿美元的价值,比传统AI或分析认为的潜在经济效益高出50%。不过,这属于理想状态,AI投资能否转化为商业回报,依然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从历史角度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资本泡沫。互联网泡沫曾令纳斯达克市值缩水八成,但正是那次“过度投资”铺就了宽带与云计算的基础设施,造就了今日的云计算与数字经济时代。AI浪潮亦然,它或许正处于从狂热叙事向理性建设的转折期。正如有分析指出,AI的应用普及速度甚至超过当年的互联网,但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仍需经历“从概念到效益”的漫长周期。这就可以理解戴蒙对“AI泡沫”的回应:“AI是真实的,整体上会带来回报。就像汽车或电视产业最终都带来了巨大价值,但大多数参与者并没有获得好结果。” 事实上,这场美股调整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经济的宝贵窗口。美联储今年最后一次议息会议是否降息,目前并不明朗,但由于美国政府“停摆”,包括通胀在内的多项数据延迟发布。美国财长贝森特坚称美国经济部分领域可能已经陷入衰退,呼吁美联储加快降息步伐。资本市场的波动,也暴露出美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过度依赖科技股拉动的“虚拟繁荣”与财政赤字高企的“实质风险”之间的张力,正在上升。 从全球视角看,美国AI概念股的暂时性受挫并不意味着科技竞争的降温。美国企业对AI的高投入与高估值模式正在遭遇现实检验,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AI基础设施、算力生态与产业落地上的稳健推进,很可能在下一个周期中展现后发优势。 美国资本市场的短期震荡,并不会改变技术变革的长期方向。市场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当虚高回调、估值回归,创新才可能回到理性与长期主义的轨道。未来属于能在理性中坚持创新的国家,而非沉溺投资幻象的资本。(作者是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