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5eCvYTrR8作者:贾卫列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贾卫列:气候治理十字路口的中国担当/e3pmub6h5/e3pr9baf6在《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之际,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面临关键抉择。2025年11月8日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系统展现了中国近5年来绿色转型的重大成就。与此同时,巴西贝伦气候峰会通过《贝伦宣言》,倡导更具包容性的气候行动。然而,部分国家的单边主义行为也在影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清晰揭示了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现实格局。白皮书全面呈现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重点领域进展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国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目前,中国已建立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拥有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构建了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这些扎实基础为中国提出的2035年全经济范围绝对量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正如中国代表在贝伦峰会所言,中国落实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提前完成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等目标。贝伦峰会通过的《贝伦宣言》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理念,强调应对行动应更加注重公平性与包容性。这一主张与中国“协同推进民生福祉改善与气候治理”的理念不谋而合。中方在峰会中提出:把握正确方向,统筹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等多重目标;落实气候行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深化开放合作,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峰会期间发起的“永远的热带雨林基金”获得34个热带森林国家支持,这些国家拥有发展中国家近90%的热带森林资源,对维护全球重要碳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日趋严峻。联合国报告表明,即使各国完全落实现有承诺,本世纪末温升幅度仍将远超《巴黎协定》设定的安全阈值。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行动窗口正在迅速收窄。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展现出系统性治理智慧,“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标志着气候行动已从单一的环保任务,升级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战略,致力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面对全球气候领导力出现的空缺,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更重要的引领作用。第一,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规则,督促发达国家履行资金技术支持承诺,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第二,深化协同治理路径,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循环经济发展等举措,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与气候目标的有机衔接;第三,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以能源革命为核心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在全球绿色产业变革中把握先机;第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强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为全球提供经济可行的清洁能源方案;第五,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深化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反对绿色贸易壁垒,推动构建开放共赢的全球绿色产业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警告犹在耳边,国际社会的气候承诺屡屡落空,行动步伐始终滞后。在这个关键转折点,不同国家的选择彰显出迥异的全球责任观。中国的实践充分证明,绿色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必要举措,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沿着绿色低碳道路前进,中国不仅将开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也将为全球气候治理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作者是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176279922815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2813881457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在《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之际,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面临关键抉择。2025年11月8日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系统展现了中国近5年来绿色转型的重大成就。与此同时,巴西贝伦气候峰会通过《贝伦宣言》,倡导更具包容性的气候行动。然而,部分国家的单边主义行为也在影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清晰揭示了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现实格局。白皮书全面呈现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重点领域进展和制度保障,标志着中国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目前,中国已建立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拥有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构建了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这些扎实基础为中国提出的2035年全经济范围绝对量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正如中国代表在贝伦峰会所言,中国落实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提前完成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等目标。贝伦峰会通过的《贝伦宣言》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理念,强调应对行动应更加注重公平性与包容性。这一主张与中国“协同推进民生福祉改善与气候治理”的理念不谋而合。中方在峰会中提出:把握正确方向,统筹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等多重目标;落实气候行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深化开放合作,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峰会期间发起的“永远的热带雨林基金”获得34个热带森林国家支持,这些国家拥有发展中国家近90%的热带森林资源,对维护全球重要碳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日趋严峻。联合国报告表明,即使各国完全落实现有承诺,本世纪末温升幅度仍将远超《巴黎协定》设定的安全阈值。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行动窗口正在迅速收窄。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展现出系统性治理智慧,“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标志着气候行动已从单一的环保任务,升级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战略,致力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面对全球气候领导力出现的空缺,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更重要的引领作用。第一,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规则,督促发达国家履行资金技术支持承诺,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第二,深化协同治理路径,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循环经济发展等举措,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与气候目标的有机衔接;第三,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以能源革命为核心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在全球绿色产业变革中把握先机;第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强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为全球提供经济可行的清洁能源方案;第五,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深化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反对绿色贸易壁垒,推动构建开放共赢的全球绿色产业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警告犹在耳边,国际社会的气候承诺屡屡落空,行动步伐始终滞后。在这个关键转折点,不同国家的选择彰显出迥异的全球责任观。中国的实践充分证明,绿色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必要举措,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沿着绿色低碳道路前进,中国不仅将开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也将为全球气候治理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作者是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