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7JbaPo5kp作者:余翔 霍达 万喆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主动塑造新格局/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中国“十五五”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有力抓手是“积极扩大自主开放”,自主开放也是高水平开放的鲜明特征。什么是自主开放?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又如何展开?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余 翔: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霍 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万 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在开放中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余 翔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变革期,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面临着外部不确定性增多的挑战。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以及统筹布局建设重大开放合作平台等,是“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更好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水平发展给出的战略指引。《建议》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在全面落实落细的过程中,以下重点领域值得关注: 一是在开放中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中国的“自主开放”并非盲目追求全面开放,而是在自主自立的基础上深化开放。自主,是底气;开放,是格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十五五”时期,中国将更加注重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韧性。这种开放,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的开放,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切实维护好国家安全底线。全球产业链正经历深度重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十五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未来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不仅将增强中国经济的创新动能,也将为开放合作提供坚实支撑。二是注重特色化建设,打造多形态开放高地。“十五五”时期,各地将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探索差别化发展路径。例如,沿海地区继续巩固贸易与先导开放地位,而中西部地区将更多聚焦生态型开放及“数字丝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已初见成效,未来“十五五”期间将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陆上枢纽。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可依托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与数字经济,成长为开放发展的新高地。三是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按照“十五五”规划建议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要求,下一步将在“十四五”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国际高标准对接的新开放前沿。推动电子提单、电子仓单等电子票据应用,建立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完善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自贸试验区将主动对接 CPTPP 等国际高标准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与规则型开放齐头并进。四是统筹布局建设重大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创新融合发展。“十五五”期间,中国将继续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实现“越开放、越自主,越自主、越能开放”的正向循环。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与支持前沿基础研究,夯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学术根基,增强从“跟跑”向“领跑”转变的能力。在平台与空间布局上,中国将着力打造若干国际科技合作高地与联合创新平台,推动国内高水平创新平台与国际科研机构对接,形成开放共享的研发生态。在产业与要素联动方面,中国将以产业链招商和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升级和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使开放平台不仅成为技术和人才的集聚点,也成为促进产业升级、扩大高质量贸易与投资的枢纽,实现由贸易大国向产业强国、科技强国升级。中国扩大开放从来不是被动的结果,而是主动的选择。优化区域布局、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建设海南自贸港、统筹重大平台将是“十五五”时期中国扩大自主开放宏伟蓝图的支撑点。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也是中华文明理念的体现。它展示了中国自信、包容、担当的大国形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开放的中国,不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也将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更多稳定性与正能量。推动全球开放经济向“三化协同”发展霍 达日前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其中包括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则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会议的重要精神为高水平自主开放提供了重要指引,高水平自主开放将为我国构建融合型外贸发展新格局与推动全球经济开放型新增长提供重要支持。首先,制度型开放将为我国自主开放构建贸易融通新局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高标准区域开放经济制度创新,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等重点领域市场资源配置模式创新,已逐渐形成要素资源内外联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国际良性循环。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深入推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开放的同时,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普惠性民生建设,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带的联动合作,逐渐成为融入RCEP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向海图强”重要节点。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核心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双核心区功能,在“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的地缘经济布局基础上,加快建设油气、煤电、风电“三基地”和能源资源陆上“一通道”,逐渐形成中亚原料产品与欧洲制造业建立跨亚欧大陆产业链合作的“向西开放”桥头堡。其次,民生合作将为我国自主开放孵化合作共赢的全球服务公共产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全球展会平台,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慧农业博览会等行业前沿展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区域性会议,已逐渐形成高水平自由贸易网络嵌入式发展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签署、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交流等重要成果,已成为全球南方发展合作、南北交流对话的公共知识产品。围绕民生合作的自主开放,将促进全球经济的开放红利更加广泛地惠及各国民众,同时也彰显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再次,普惠创新将为自主开放激活不断嵌入千业百态的应用场景。自主开放在不断深化创新发展战略的支持下,将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从而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服务竞争力。在智慧零售领域,一些中国企业在数据驱动的仓货一体技术支持下,原料采购涉及全球超过40个农业产业集群,数十种原料或粗加工产品来自十余个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在智慧物流领域,京东的智能仓储物流中心在泰国落地,为泰国百货企业提供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在内的全供应链服务体系。在绿色算力领域,内蒙古通过低延时、低能耗、高覆盖的区域协同算力网络,为“东数西算”“东数西存”提供了重要的数字底座,将为构建面向未来的“绿电输出”与“算力引进”双循环绿色算力发展格局提供进一步支持。未来我国的自主开放在普惠创新的支持下,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开放经济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三化协同”方向发展。金融高水平开放有助经济结构优化万 喆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建设自主可控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以及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已成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方向。当前,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区域冲突频发、贸易秩序破碎,金融市场不稳。由于多重因素影响,二战后建立的全球货币框架和秩序也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稳步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为不确定世界提供确定性。跨境支付与结算不断取得突破。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全球覆盖。截至2025年9月,人民币CIPS已接入1700余家境内外参与者,业务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CIPS“朋友圈”一直在扩大,今年CIPS境外外资直接参与者首次覆盖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配套服务也不断完善,进一步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区域合作深化也持续推进。从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市场双向流动看,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2025年取消外商直接投资前期费用登记、境内再投资登记,将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额度提高至1000万美元,部分科技型企业提升至2000万美元。截至2025年8月末,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跨境理财通也在扩容。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累计批准项目贷款超300亿美元,推动了绿色基建和数字经济。同时促进规则制定与制度型开放,在上海、海南等自贸区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未来,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将是以制度型开放构建更高标准的规则体系。一方面,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实现“非禁即入”,对拟设立的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审批时限缩短,提高服务效率,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与中资同类的新金融服务,包括未在境内提供但已在其他国家监管的金融业务。另一方面,自贸区(港)先行先试,打造制度创新高地。上海自贸区推出离岸债券、非居民并购贷款等首创性业务,支持银行基于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开发存款产品。海南自贸港构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实现“跨一线自由划转、跨二线额度内划转”。同时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型开放新模式。继续推进跨境支付体系建设,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高速公路”。2025年启动CIPS系统升级,未来将推动CIPS提升全球兼容性,强化人民币跨境支付主渠道地位。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也会加速。2025年9月,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运营,推出三大平台,将传统跨境结算时间压缩至秒级,交易成本大幅下降。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也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开放格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深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创新。中国将会更加深度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参加多边机制建设和改革,与IMF合作推动SDR货币篮子扩容,积极参与G20、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机制,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区域金融合作也将升级,推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发展,加强区域金融安全网建设。在绿色金融、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制定中国标准,推动规则互认。当然,金融强国建设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国家级金融云和行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监管数据实时共享,提升风险监测能力。完善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构建“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风险闭环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中国来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有助于经济结构优化,人民币国际化降低企业汇率风险;提升金融安全,CIPS的自主可控增强跨境支付韧性,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性有助于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对国际经济秩序而言,则有助于多极化货币体系加速,增强发展中国家话语权。176297285738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298721640312[]{"email":"fanyuwei@huanqiu.com","name":"樊羽玮"}
编者按:中国“十五五”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有力抓手是“积极扩大自主开放”,自主开放也是高水平开放的鲜明特征。什么是自主开放?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又如何展开?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议题展开讨论。余 翔: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霍 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万 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在开放中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余 翔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变革期,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面临着外部不确定性增多的挑战。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以及统筹布局建设重大开放合作平台等,是“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更好应对风险挑战、实现高水平发展给出的战略指引。《建议》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在全面落实落细的过程中,以下重点领域值得关注: 一是在开放中增强自主可控能力。中国的“自主开放”并非盲目追求全面开放,而是在自主自立的基础上深化开放。自主,是底气;开放,是格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十五五”时期,中国将更加注重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链韧性。这种开放,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的开放,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切实维护好国家安全底线。全球产业链正经历深度重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十五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未来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不仅将增强中国经济的创新动能,也将为开放合作提供坚实支撑。二是注重特色化建设,打造多形态开放高地。“十五五”时期,各地将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探索差别化发展路径。例如,沿海地区继续巩固贸易与先导开放地位,而中西部地区将更多聚焦生态型开放及“数字丝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已初见成效,未来“十五五”期间将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陆上枢纽。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可依托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与数字经济,成长为开放发展的新高地。三是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按照“十五五”规划建议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要求,下一步将在“十四五”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国际高标准对接的新开放前沿。推动电子提单、电子仓单等电子票据应用,建立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完善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自贸试验区将主动对接 CPTPP 等国际高标准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与规则型开放齐头并进。四是统筹布局建设重大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创新融合发展。“十五五”期间,中国将继续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实现“越开放、越自主,越自主、越能开放”的正向循环。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与支持前沿基础研究,夯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学术根基,增强从“跟跑”向“领跑”转变的能力。在平台与空间布局上,中国将着力打造若干国际科技合作高地与联合创新平台,推动国内高水平创新平台与国际科研机构对接,形成开放共享的研发生态。在产业与要素联动方面,中国将以产业链招商和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升级和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使开放平台不仅成为技术和人才的集聚点,也成为促进产业升级、扩大高质量贸易与投资的枢纽,实现由贸易大国向产业强国、科技强国升级。中国扩大开放从来不是被动的结果,而是主动的选择。优化区域布局、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建设海南自贸港、统筹重大平台将是“十五五”时期中国扩大自主开放宏伟蓝图的支撑点。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也是中华文明理念的体现。它展示了中国自信、包容、担当的大国形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续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开放的中国,不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也将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更多稳定性与正能量。推动全球开放经济向“三化协同”发展霍 达日前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其中包括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则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会议的重要精神为高水平自主开放提供了重要指引,高水平自主开放将为我国构建融合型外贸发展新格局与推动全球经济开放型新增长提供重要支持。首先,制度型开放将为我国自主开放构建贸易融通新局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高标准区域开放经济制度创新,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等重点领域市场资源配置模式创新,已逐渐形成要素资源内外联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国际良性循环。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深入推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开放的同时,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普惠性民生建设,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带的联动合作,逐渐成为融入RCEP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向海图强”重要节点。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核心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双核心区功能,在“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的地缘经济布局基础上,加快建设油气、煤电、风电“三基地”和能源资源陆上“一通道”,逐渐形成中亚原料产品与欧洲制造业建立跨亚欧大陆产业链合作的“向西开放”桥头堡。其次,民生合作将为我国自主开放孵化合作共赢的全球服务公共产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全球展会平台,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慧农业博览会等行业前沿展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区域性会议,已逐渐形成高水平自由贸易网络嵌入式发展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签署、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交流等重要成果,已成为全球南方发展合作、南北交流对话的公共知识产品。围绕民生合作的自主开放,将促进全球经济的开放红利更加广泛地惠及各国民众,同时也彰显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再次,普惠创新将为自主开放激活不断嵌入千业百态的应用场景。自主开放在不断深化创新发展战略的支持下,将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从而不断提升经济创新力和服务竞争力。在智慧零售领域,一些中国企业在数据驱动的仓货一体技术支持下,原料采购涉及全球超过40个农业产业集群,数十种原料或粗加工产品来自十余个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在智慧物流领域,京东的智能仓储物流中心在泰国落地,为泰国百货企业提供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在内的全供应链服务体系。在绿色算力领域,内蒙古通过低延时、低能耗、高覆盖的区域协同算力网络,为“东数西算”“东数西存”提供了重要的数字底座,将为构建面向未来的“绿电输出”与“算力引进”双循环绿色算力发展格局提供进一步支持。未来我国的自主开放在普惠创新的支持下,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开放经济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三化协同”方向发展。金融高水平开放有助经济结构优化万 喆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建设自主可控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以及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已成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方向。当前,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区域冲突频发、贸易秩序破碎,金融市场不稳。由于多重因素影响,二战后建立的全球货币框架和秩序也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稳步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为不确定世界提供确定性。跨境支付与结算不断取得突破。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全球覆盖。截至2025年9月,人民币CIPS已接入1700余家境内外参与者,业务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CIPS“朋友圈”一直在扩大,今年CIPS境外外资直接参与者首次覆盖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配套服务也不断完善,进一步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区域合作深化也持续推进。从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市场双向流动看,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2025年取消外商直接投资前期费用登记、境内再投资登记,将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额度提高至1000万美元,部分科技型企业提升至2000万美元。截至2025年8月末,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跨境理财通也在扩容。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累计批准项目贷款超300亿美元,推动了绿色基建和数字经济。同时促进规则制定与制度型开放,在上海、海南等自贸区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未来,中国金融高水平开放将是以制度型开放构建更高标准的规则体系。一方面,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实现“非禁即入”,对拟设立的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审批时限缩短,提高服务效率,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与中资同类的新金融服务,包括未在境内提供但已在其他国家监管的金融业务。另一方面,自贸区(港)先行先试,打造制度创新高地。上海自贸区推出离岸债券、非居民并购贷款等首创性业务,支持银行基于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开发存款产品。海南自贸港构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实现“跨一线自由划转、跨二线额度内划转”。同时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型开放新模式。继续推进跨境支付体系建设,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高速公路”。2025年启动CIPS系统升级,未来将推动CIPS提升全球兼容性,强化人民币跨境支付主渠道地位。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也会加速。2025年9月,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运营,推出三大平台,将传统跨境结算时间压缩至秒级,交易成本大幅下降。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也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开放格局,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深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创新。中国将会更加深度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参加多边机制建设和改革,与IMF合作推动SDR货币篮子扩容,积极参与G20、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机制,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区域金融合作也将升级,推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发展,加强区域金融安全网建设。在绿色金融、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制定中国标准,推动规则互认。当然,金融强国建设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国家级金融云和行业大数据平台,实现监管数据实时共享,提升风险监测能力。完善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构建“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风险闭环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中国来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有助于经济结构优化,人民币国际化降低企业汇率风险;提升金融安全,CIPS的自主可控增强跨境支付韧性,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性有助于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对国际经济秩序而言,则有助于多极化货币体系加速,增强发展中国家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