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7JjtJ0lZ4作者:广德福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广德福:文化赋能科技强链,助中国茶走向世界/e3pmub6h5/e3pr9baf6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自信地迈向世界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推动中国茶走向世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关键举措。纵观全球茶产业格局,2024年全球茶叶产量达705万吨,市场需求也呈多元化发展。欧美市场对有机茶和功能性茶饮的需求保持12%的年均增长率,东南亚即饮茶市场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与重要出口国,2024年我国茶园面积约5000万亩,茶叶产量达370多万吨,年出口量近40万吨,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作为海外市场的增长极,浙江、云南两大茶叶强省也各具特色:浙江茶叶出口量达15.6万吨,出口额4.72亿美元,绿茶出口量占全国的半壁江山;云南则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0亿元,普洱茶品牌价值高达83.53亿元。辉煌成就的背后,也潜藏着现实的挑战。一是出口增长乏力,出口量与产量不成正比。以云南为例,其茶叶出口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左右,且市场过度集中于亚洲地区。二是面对欧美市场日益严苛的农残检测标准,国内茶企却普遍“小散弱”,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导致茶叶品质不稳定,越来越难以突破壁垒。三是品牌杂而不亮,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国际市场辨识度不高。加之文化差异让海外消费者难以领略中国茶的独特品质与文化内涵,因此购买决策更多受价格驱动,导致出海茶企往往陷入价格争夺,无力开展品牌建设。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中国茶走向世界。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茶出海的发展机遇依然巨大,市场前景相当广阔,未来大有可为。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一直在努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更富活力的全球发展,这些都为中国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茶科技交流提供了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一带一路”、G20峰会、世界粮食论坛等平台,都是中国搭建国际平台和论坛机制、分享信息经验,共同开展培训和合作研究,打造示范项目的高效渠道。如果能善用这些优势,做好文化赋能、科技强链与市场深耕,势必将让中国茶的出海之路走深走实。在文化赋能方面,要让中国茶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升级为深度的“文化分享”。浙江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余杭“径山茶宴”非遗展演团队赴法国巴黎参加“中国味道”主题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茶道的独特魅力;温岭市举办“茶韵古今·对话世界”国际人文交流活动,邀请各国友人亲身体验茶叶采摘、制作和品饮的全过程。丽水市景宁县创新聘请侨界人士担任“海外推介官”,建立“茶乡侨缘驿站”,借助侨务资源打通国际市场。云南则充分利用“国际茶日”等重要节点,举办“中国茶丝路行”等系列活动,同时依托“千年茶乡”、古茶树等独特资源,推出“世界茶树朝圣之路”茶旅融合项目,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产业发展的硬支撑。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打好文化牌,能够产生厚积薄发的效应。科技强链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需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具体而言,在种质创新领域,可加强茶树品种选育,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在茶园管理上,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精准管控;在采摘环节,可引入“智慧采茶工”提升效率和质量;在加工环节,可通过智能化生产线确保品质稳定;在精深加工领域,要着力开发茶饮料、茶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在这方面,云南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创新之路。云南省持续支持9个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2024年立项了10项科技项目,财政资金投入达3410万元。同时大力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和获证产品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些举措为茶产业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能。在市场深耕方面,则需要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以浙江某茶企为例,该企业在摩洛哥、马里设立分公司,组建本土化营销团队,与多国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使企业出口额在2024年回升至5000万美元以上。浙江省武义县则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市场方向,抢先布局转向中东和非洲,根据当地消费习惯推出特色茶品,成功开拓了新市场。构建国际品牌矩阵是提升中国茶国际影响力、打开市场的关键举措。云南就通过地理标志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形成了“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茶”品牌矩阵。同时,各地也要完善出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贸易壁垒预警和应对机制,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和出口策略,从而有效规避风险。茶,生于东方沃土,香漫四海八荒。以“三茶统筹”为指引,用文化铸魂、产业展翼、科技扬帆,中国茶必将从“产量领跑”迈向“品牌强国”,让这枚承载千年东方神韵的品质印记,成为联结世界的文化纽带。(作者是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原大使、农业农村部原总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7629730823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298742094812[]{"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自信地迈向世界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推动中国茶走向世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关键举措。纵观全球茶产业格局,2024年全球茶叶产量达705万吨,市场需求也呈多元化发展。欧美市场对有机茶和功能性茶饮的需求保持12%的年均增长率,东南亚即饮茶市场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与重要出口国,2024年我国茶园面积约5000万亩,茶叶产量达370多万吨,年出口量近40万吨,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作为海外市场的增长极,浙江、云南两大茶叶强省也各具特色:浙江茶叶出口量达15.6万吨,出口额4.72亿美元,绿茶出口量占全国的半壁江山;云南则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0亿元,普洱茶品牌价值高达83.53亿元。辉煌成就的背后,也潜藏着现实的挑战。一是出口增长乏力,出口量与产量不成正比。以云南为例,其茶叶出口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左右,且市场过度集中于亚洲地区。二是面对欧美市场日益严苛的农残检测标准,国内茶企却普遍“小散弱”,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导致茶叶品质不稳定,越来越难以突破壁垒。三是品牌杂而不亮,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国际市场辨识度不高。加之文化差异让海外消费者难以领略中国茶的独特品质与文化内涵,因此购买决策更多受价格驱动,导致出海茶企往往陷入价格争夺,无力开展品牌建设。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中国茶走向世界。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茶出海的发展机遇依然巨大,市场前景相当广阔,未来大有可为。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一直在努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更富活力的全球发展,这些都为中国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茶科技交流提供了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一带一路”、G20峰会、世界粮食论坛等平台,都是中国搭建国际平台和论坛机制、分享信息经验,共同开展培训和合作研究,打造示范项目的高效渠道。如果能善用这些优势,做好文化赋能、科技强链与市场深耕,势必将让中国茶的出海之路走深走实。在文化赋能方面,要让中国茶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升级为深度的“文化分享”。浙江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余杭“径山茶宴”非遗展演团队赴法国巴黎参加“中国味道”主题活动,向世界展现中国茶道的独特魅力;温岭市举办“茶韵古今·对话世界”国际人文交流活动,邀请各国友人亲身体验茶叶采摘、制作和品饮的全过程。丽水市景宁县创新聘请侨界人士担任“海外推介官”,建立“茶乡侨缘驿站”,借助侨务资源打通国际市场。云南则充分利用“国际茶日”等重要节点,举办“中国茶丝路行”等系列活动,同时依托“千年茶乡”、古茶树等独特资源,推出“世界茶树朝圣之路”茶旅融合项目,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产业发展的硬支撑。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打好文化牌,能够产生厚积薄发的效应。科技强链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需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具体而言,在种质创新领域,可加强茶树品种选育,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在茶园管理上,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精准管控;在采摘环节,可引入“智慧采茶工”提升效率和质量;在加工环节,可通过智能化生产线确保品质稳定;在精深加工领域,要着力开发茶饮料、茶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在这方面,云南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创新之路。云南省持续支持9个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2024年立项了10项科技项目,财政资金投入达3410万元。同时大力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和获证产品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些举措为茶产业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能。在市场深耕方面,则需要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以浙江某茶企为例,该企业在摩洛哥、马里设立分公司,组建本土化营销团队,与多国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使企业出口额在2024年回升至5000万美元以上。浙江省武义县则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市场方向,抢先布局转向中东和非洲,根据当地消费习惯推出特色茶品,成功开拓了新市场。构建国际品牌矩阵是提升中国茶国际影响力、打开市场的关键举措。云南就通过地理标志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形成了“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茶”品牌矩阵。同时,各地也要完善出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贸易壁垒预警和应对机制,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和出口策略,从而有效规避风险。茶,生于东方沃土,香漫四海八荒。以“三茶统筹”为指引,用文化铸魂、产业展翼、科技扬帆,中国茶必将从“产量领跑”迈向“品牌强国”,让这枚承载千年东方神韵的品质印记,成为联结世界的文化纽带。(作者是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原大使、农业农村部原总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