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7Jn68T40w作者:赵斌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赵斌:印度要重见蓝天,中国经验是“良方”/e3pmub6h5/e3pr9baf6近期,德里等印度多地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许多居民因健康问题而不得不搬迁。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言人于静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中国也曾饱受雾霾之苦。我们随时愿意分享重见蓝天的治理经验,并坚信印度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中外网民热议。中方这一表态不仅彰显了邻里间的善意,更展现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方案”。中国的空气治理之路,始于对生命健康的敬畏。2013年,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彼时中国多项空气质量指标“亮起红灯”。对此,中国以极大的决心推进治理。从2013年到2022年,在GDP增长69%的同时,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中国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治理速度最快的国家,还直接间接拉动投资约4万亿元,带动增加了非农业就业岗位300多万个。面对“清洁空气可能加剧变暖”这一气候科学领域的客观悖论,中国用多年实践给出答案:治理空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化绝非“二选一”的单选题,而是关乎民生与未来的“综合题”。 如今,印度深陷“气溶胶污染致短期降温”与“健康危机+未来变暖加速”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印度河—恒河平原的工业排放、城市交通、扬尘与农作物焚烧叠加,造就了全球最严重的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气溶胶的“阳伞效应”让印度因严重污染成为全球变暖“洼地”,自1901年以来年平均升温不足0.7摄氏度,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但这种“降温”是暂时的,会让区域气候更不稳定。更严峻的是,据科学预测,未来几十年印度变暖速度可能翻倍,届时污染“阳伞”带来的“缓冲”消失,极端高温、季风紊乱与农业中断的风险将集中爆发。但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的印度,很难承受为了环保打断发展脚步的代价。中国协同治理的经验可谓破解这一困局的“良方”。具体包括优先通过关停低效污染源、严格排放标准等手段治理空气污染,快速解决居民“呼吸之痛”;同步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与产业绿色升级,在减少硫酸盐气溶胶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对冲未来变暖加速的风险。这种“先保民生、再固长远”的分步策略,能帮助印度用更低成本摆脱“污染降温依赖”,实现健康与气候的双重保障。在印度之外,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发展与环保矛盾问题是相似的。这就让中国经验的示范意义尤为突出。中国用实践证明,污染并非发展的必然代价,治污与减碳可以协同增效。这种“以人为本、系统协同”的务实方案,正是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避坑指南”。气候变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一国家、单一维度的应对都难以奏效。在COP上,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平衡发展与环保责任是最受关注的核心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未回避自身的气候责任,在自身治污减碳的同时,积极向印度等受污染困扰的国家分享经验,提供可再生能源技术支持与资金援助,帮助它们重见蓝天。中国的实践与担当,与部分国家将气候问题政治化、动辄甩锅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经验本质上是一种“全局观”:治理污染是底线民生,应对变暖是长远大计,二者必须纳入同一治理框架。这种“以人为本、系统协同”的思路,正是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最需要的共识。(作者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76297316916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62986929565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近期,德里等印度多地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许多居民因健康问题而不得不搬迁。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言人于静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中国也曾饱受雾霾之苦。我们随时愿意分享重见蓝天的治理经验,并坚信印度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中外网民热议。中方这一表态不仅彰显了邻里间的善意,更展现了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方案”。中国的空气治理之路,始于对生命健康的敬畏。2013年,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彼时中国多项空气质量指标“亮起红灯”。对此,中国以极大的决心推进治理。从2013年到2022年,在GDP增长69%的同时,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下降了92%,中国成为全球空气污染治理速度最快的国家,还直接间接拉动投资约4万亿元,带动增加了非农业就业岗位300多万个。面对“清洁空气可能加剧变暖”这一气候科学领域的客观悖论,中国用多年实践给出答案:治理空气污染与应对气候变化绝非“二选一”的单选题,而是关乎民生与未来的“综合题”。 如今,印度深陷“气溶胶污染致短期降温”与“健康危机+未来变暖加速”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印度河—恒河平原的工业排放、城市交通、扬尘与农作物焚烧叠加,造就了全球最严重的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气溶胶的“阳伞效应”让印度因严重污染成为全球变暖“洼地”,自1901年以来年平均升温不足0.7摄氏度,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但这种“降温”是暂时的,会让区域气候更不稳定。更严峻的是,据科学预测,未来几十年印度变暖速度可能翻倍,届时污染“阳伞”带来的“缓冲”消失,极端高温、季风紊乱与农业中断的风险将集中爆发。但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的印度,很难承受为了环保打断发展脚步的代价。中国协同治理的经验可谓破解这一困局的“良方”。具体包括优先通过关停低效污染源、严格排放标准等手段治理空气污染,快速解决居民“呼吸之痛”;同步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与产业绿色升级,在减少硫酸盐气溶胶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对冲未来变暖加速的风险。这种“先保民生、再固长远”的分步策略,能帮助印度用更低成本摆脱“污染降温依赖”,实现健康与气候的双重保障。在印度之外,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发展与环保矛盾问题是相似的。这就让中国经验的示范意义尤为突出。中国用实践证明,污染并非发展的必然代价,治污与减碳可以协同增效。这种“以人为本、系统协同”的务实方案,正是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避坑指南”。气候变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一国家、单一维度的应对都难以奏效。在COP上,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平衡发展与环保责任是最受关注的核心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未回避自身的气候责任,在自身治污减碳的同时,积极向印度等受污染困扰的国家分享经验,提供可再生能源技术支持与资金援助,帮助它们重见蓝天。中国的实践与担当,与部分国家将气候问题政治化、动辄甩锅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经验本质上是一种“全局观”:治理污染是底线民生,应对变暖是长远大计,二者必须纳入同一治理框架。这种“以人为本、系统协同”的思路,正是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最需要的共识。(作者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