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AdlIVfFHb作者:熊丙奇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熊丙奇:儿童手表暗藏“社交黑箱”,监管不应缺位/e3pmub6h5/e3pr9baf6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个好友数上百、主页点赞破50万的儿童手表账号,竟能卖到500元。原本用于定位和通话的“儿童安全手表”,如今正被异化为中小学生之间的“社交硬通货”:加好友、冲点赞、交易“靓号”,甚至催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灰色产业链。这一现象让人大跌眼镜。有网友调侃:“原来‘小天才’是我们触不可及的社交圈子。” 儿童电话手表的过度智能化和娱乐化,早已引发不少家长的担忧。如今,“小天才圈子”的出现表明,儿童电话手表不断放大的社交和娱乐属性,已经偏离保障儿童安全的初衷,反而成为教育与安全隐患的来源。 当前,电话手表已成为不少家长心目中的“刚需”。数据显示,中国5岁至12岁的儿童约有1.7亿,智能儿童手表市场普及率约30%,大致相当于每三名儿童中就有一人佩戴。家长选择电话手表的初衷,多数是希望它成为智能手机的“替代品”——既能实现通话和定位,又避免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娱乐和社交。然而,不少生产商却不断将电话手表“智能手机化”,在基础功能之外,增加了拍照、聊天、视频通话、发朋友圈等等,不断强化其社交属性。 从结果来看,这些“新玩法”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极具吸引力,容易诱发攀比消费、追求点赞、打榜等不良行为。一些孩子不仅要求父母购买功能更全的手表,还参与养号、卖号、租号等灰色交易,交易话术之老练让人自愧不如。为了“冲级”,不少孩子每天在手表社交圈花费4到6小时,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小天才圈子”最让人担心的一点,在于它为孩子构建了一个隔绝家长、高度私密的“社交黑箱”的同时,保持了对别有用心之人的开放。一方面,在缺乏成年人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封闭环境中,“小天才圈子”的社交货币化助长了扭曲的身份建构,“人脉”“徽章”等虚拟资本成为决定“社交地位”的基础。强大的群体压力让一些孩子因恐惧“落单”而被迫加入“圈子”、追随虚拟资本多的所谓“大佬”,并为了维持地位、不被淘汰持续投入精力甚至金钱。这对孩子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交能力养成是极大的毒害。 另一方面,脱离了老师、家长视野的线上“手表圈子”,使得一些不良分子或商业推广内容,可以绕过直接监督,轻易地接触到孩子,在私密聊天中传授扭曲的价值观。此前还出现过利用电话手表对孩子进行言语骚扰、诈骗的案例,严重威胁孩子的身心发展。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产品,“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监管部门应据此重新明确儿童电话手表的产品规范,压实管理方责任,限制其过度智能化和娱乐化倾向,加强其社交功能的监管。 监管部门需尽快出台更为细致的行业标准和产品指导意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尤其要强化对内置应用、社交功能及付费机制的管理。要加强对儿童电话手表生产商、销售商的全链条监管,从源头上遏制并铲除诱导儿童参与灰色交易、攀比消费的产业链。对于厂商以算法推荐、虚拟激励等方式诱导、纵容未成年人从事账号交易、刷赞养号等行为,甚至刻意刺激沉迷的做法,要依法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形成有效震慑。 同时,教育部门应联合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制定适用于校园场景的儿童电话手表功能规范,并加强对家长或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给孩子选择适合的儿童电话手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遏制学生手表“功能越杂越好卖”乱象。(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176331904313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3334458640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个好友数上百、主页点赞破50万的儿童手表账号,竟能卖到500元。原本用于定位和通话的“儿童安全手表”,如今正被异化为中小学生之间的“社交硬通货”:加好友、冲点赞、交易“靓号”,甚至催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灰色产业链。这一现象让人大跌眼镜。有网友调侃:“原来‘小天才’是我们触不可及的社交圈子。” 儿童电话手表的过度智能化和娱乐化,早已引发不少家长的担忧。如今,“小天才圈子”的出现表明,儿童电话手表不断放大的社交和娱乐属性,已经偏离保障儿童安全的初衷,反而成为教育与安全隐患的来源。 当前,电话手表已成为不少家长心目中的“刚需”。数据显示,中国5岁至12岁的儿童约有1.7亿,智能儿童手表市场普及率约30%,大致相当于每三名儿童中就有一人佩戴。家长选择电话手表的初衷,多数是希望它成为智能手机的“替代品”——既能实现通话和定位,又避免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娱乐和社交。然而,不少生产商却不断将电话手表“智能手机化”,在基础功能之外,增加了拍照、聊天、视频通话、发朋友圈等等,不断强化其社交属性。 从结果来看,这些“新玩法”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极具吸引力,容易诱发攀比消费、追求点赞、打榜等不良行为。一些孩子不仅要求父母购买功能更全的手表,还参与养号、卖号、租号等灰色交易,交易话术之老练让人自愧不如。为了“冲级”,不少孩子每天在手表社交圈花费4到6小时,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小天才圈子”最让人担心的一点,在于它为孩子构建了一个隔绝家长、高度私密的“社交黑箱”的同时,保持了对别有用心之人的开放。一方面,在缺乏成年人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封闭环境中,“小天才圈子”的社交货币化助长了扭曲的身份建构,“人脉”“徽章”等虚拟资本成为决定“社交地位”的基础。强大的群体压力让一些孩子因恐惧“落单”而被迫加入“圈子”、追随虚拟资本多的所谓“大佬”,并为了维持地位、不被淘汰持续投入精力甚至金钱。这对孩子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交能力养成是极大的毒害。 另一方面,脱离了老师、家长视野的线上“手表圈子”,使得一些不良分子或商业推广内容,可以绕过直接监督,轻易地接触到孩子,在私密聊天中传授扭曲的价值观。此前还出现过利用电话手表对孩子进行言语骚扰、诈骗的案例,严重威胁孩子的身心发展。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产品,“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监管部门应据此重新明确儿童电话手表的产品规范,压实管理方责任,限制其过度智能化和娱乐化倾向,加强其社交功能的监管。 监管部门需尽快出台更为细致的行业标准和产品指导意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尤其要强化对内置应用、社交功能及付费机制的管理。要加强对儿童电话手表生产商、销售商的全链条监管,从源头上遏制并铲除诱导儿童参与灰色交易、攀比消费的产业链。对于厂商以算法推荐、虚拟激励等方式诱导、纵容未成年人从事账号交易、刷赞养号等行为,甚至刻意刺激沉迷的做法,要依法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形成有效震慑。 同时,教育部门应联合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制定适用于校园场景的儿童电话手表功能规范,并加强对家长或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给孩子选择适合的儿童电话手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遏制学生手表“功能越杂越好卖”乱象。(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