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BMiPR4g6w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德国副总理访华的正常与不寻常/e3pmub6h5/e3prafm0g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克林拜尔共同主持。克林拜尔是新一届德国联邦政府中首位访华的部长,他的到访体现了德国对华沟通机制的延续性。此访也吸引了国际间的高度关注,中德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双方经济的深度交融决定了,对话渠道的畅通不仅关乎两国利益,也影响着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德国副总理此次访华,既正常,也不寻常。说正常,是指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德正在成为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典范。德国新政府成立不久,习近平主席即应约同默茨总理通电话,德方明确表达了发展对华关系、加强双方交流合作的积极意愿。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执政16年间,共计访华12次,是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之一。克林拜尔访华可视作两国高层接触“常来常往”的一部分。就在本月,外交部长王毅应德方请求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通电话,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也应约与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部长赖歇举行视频会谈。 也有德国媒体暗示此访“不寻常”,称德副总理是“在艰难时期”访问中国。所谓“艰难时期”,可能是指近一段时间以来,德国某些政客持续渲染中德为“制度性对手”,鼓噪对中国科技企业采取“强硬立场”,推动制定所谓“降低对华依赖”计划,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10月底推迟访华一事,更成为外界猜测的焦点。在地缘政治紧张、大西洋两岸对华立场趋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克林拜尔此访,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德国国内反对“脱钩论”的理性务实声音。 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遭遇所谓“来自中国的不公平竞争”、供应链受“威胁”等一系列对华不利的叙事,出现在德国经济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的当下,并非偶然。在个别德国政客眼中,中国已然成为转嫁矛盾的“背锅侠”。然而上述叙事不仅荒谬、缺乏根据,更忽略了中德间长期合作共赢的事实。中德关系的韧性,根植于两国深厚的经贸联系。中国曾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8个月双边货物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再次超过美德贸易规模;德国企业对华投资不降反升,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达73亿欧元,超过2023年全年的65亿欧元,大众、巴斯夫等巨头将中长期发展战略更紧密地锚定中国市场。 克林拜尔此行还将赴上海访问,参观西门子医疗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西门子是深耕中国市场30余年的“老外企”,也是深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并共享广阔发展空间的“同行者”。这充分说明,中德产业是高度互补、利益相通的。今年距离首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恰好10周年,而这只不过是中德间各层级80多个对话合作机制之一;去年双方刚刚迎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二个10年。中德间动辄以10年为时间单位计算的合作,本身就说明两国间的相互“依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种日益紧密的“依赖”正是两国互相成就的基础和助力。 17日发表的《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联合声明》中,中德双方达成27条共识,包括扩大双向市场开放、共同完善国际经济治理、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等。这场财金对话释放出清晰信号: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碎片化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德决定用理性和责任感来管理分歧、拓展合作,用更加稳固、更加开放的产业链供应链,为世界经济提供难得而珍贵的确定性。 “我们不应该只是谈论中国,而是要与中国对话”“世界上许多问题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解决”,克林拜尔临行前这番表态揭示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德合作是现实需要,而相互尊重是必要前提。我们欢迎德国副总理带来德新政府对华友好的橄榄枝,也请他将中德、中欧持续合作共赢的可信前景带回德国、带回欧洲。176339453067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339453067812[]{"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克林拜尔共同主持。克林拜尔是新一届德国联邦政府中首位访华的部长,他的到访体现了德国对华沟通机制的延续性。此访也吸引了国际间的高度关注,中德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双方经济的深度交融决定了,对话渠道的畅通不仅关乎两国利益,也影响着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德国副总理此次访华,既正常,也不寻常。说正常,是指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德正在成为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典范。德国新政府成立不久,习近平主席即应约同默茨总理通电话,德方明确表达了发展对华关系、加强双方交流合作的积极意愿。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执政16年间,共计访华12次,是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之一。克林拜尔访华可视作两国高层接触“常来常往”的一部分。就在本月,外交部长王毅应德方请求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通电话,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也应约与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部长赖歇举行视频会谈。 也有德国媒体暗示此访“不寻常”,称德副总理是“在艰难时期”访问中国。所谓“艰难时期”,可能是指近一段时间以来,德国某些政客持续渲染中德为“制度性对手”,鼓噪对中国科技企业采取“强硬立场”,推动制定所谓“降低对华依赖”计划,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10月底推迟访华一事,更成为外界猜测的焦点。在地缘政治紧张、大西洋两岸对华立场趋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克林拜尔此访,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德国国内反对“脱钩论”的理性务实声音。 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遭遇所谓“来自中国的不公平竞争”、供应链受“威胁”等一系列对华不利的叙事,出现在德国经济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的当下,并非偶然。在个别德国政客眼中,中国已然成为转嫁矛盾的“背锅侠”。然而上述叙事不仅荒谬、缺乏根据,更忽略了中德间长期合作共赢的事实。中德关系的韧性,根植于两国深厚的经贸联系。中国曾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8个月双边货物贸易额达1634亿欧元,再次超过美德贸易规模;德国企业对华投资不降反升,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达73亿欧元,超过2023年全年的65亿欧元,大众、巴斯夫等巨头将中长期发展战略更紧密地锚定中国市场。 克林拜尔此行还将赴上海访问,参观西门子医疗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西门子是深耕中国市场30余年的“老外企”,也是深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并共享广阔发展空间的“同行者”。这充分说明,中德产业是高度互补、利益相通的。今年距离首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恰好10周年,而这只不过是中德间各层级80多个对话合作机制之一;去年双方刚刚迎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二个10年。中德间动辄以10年为时间单位计算的合作,本身就说明两国间的相互“依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种日益紧密的“依赖”正是两国互相成就的基础和助力。 17日发表的《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联合声明》中,中德双方达成27条共识,包括扩大双向市场开放、共同完善国际经济治理、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等。这场财金对话释放出清晰信号: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碎片化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德决定用理性和责任感来管理分歧、拓展合作,用更加稳固、更加开放的产业链供应链,为世界经济提供难得而珍贵的确定性。 “我们不应该只是谈论中国,而是要与中国对话”“世界上许多问题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解决”,克林拜尔临行前这番表态揭示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德合作是现实需要,而相互尊重是必要前提。我们欢迎德国副总理带来德新政府对华友好的橄榄枝,也请他将中德、中欧持续合作共赢的可信前景带回德国、带回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