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D6HnGpuS6作者:谢楠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谢楠:台湾经济“病灶”在民进党谋“独”乱政/e3pmub6h5/e3pr9baf6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日刊发文章,称台湾患上了“台湾病”,引发岛内外广泛关注。有分析认为,新台币汇率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致使台发展长期高度依赖出口。台经济增长数据虽然亮眼,人均GDP数据超过3万美元,但岛内普通民众实质薪资并未同步增长。 客观而言,台汇率是不是被台当局刻意压低仍待讨论,台湾出口竞争力也并非只得益于低汇率,更在于其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半导体行业具备一定竞争力。当然,《经济学人》所提到的“台湾病”确实是台湾经济长期存在的一个“真问题”。 回顾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历程,在20世纪70到80年代,曾经有一个令外界称赞的“经济奇迹”——经济快速增长与民众收入增长基本同步,台湾社会各个阶层都能较好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向高科技转型后,台湾经济社会便逐步转向“K型”模式:一方面,少部分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获得大量资源,持续向上发展;另一方面,大量传统产业发展停滞甚至萎缩。这种产业“冰火两重天”的结果就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少量高科技、金融产业及其头部企业从业人员获得高收入,大量传统产业及内需型服务业从业人员收入原地打转。岛内劳工的实质薪资在2000年后便没有明显增长,岛内家庭中最富的5%与最穷的5%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0倍。从这个角度看,“台湾病”确实亟待解决。 遗憾的是,相较于台湾经济的“真问题”,民进党当局无意也无力改善,才是最大的问题。台湾经济社会所呈现的“病灶”,已然成为岛内“台独”势力“谋独”的操作算计。早在2008年,被赶下台的民进党为重夺执政权,除了打“台独牌”就猛打“阶级牌”,反复攻击抹黑两岸经贸合作,污蔑两岸经济合作是“掏空”台湾、会使得台湾社会出现大量失业,甚至操弄“公民团体”发动所谓的“反服贸运动”,冲击台立法机构,致使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被迫中止,两岸货物贸易谈判更是遥遥无期。 绿营这种“谋独”操作直接打断了两岸经济的制度化合作进程,致使台湾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产业和服务业失去了深耕大陆市场进而发展壮大的机会。岛内已故学者庞建国曾具体描绘过台湾服务业在两岸合作深化下可以分享到的巨大红利,他强调,“连接大陆,布局全球”“大胆开放才能‘全民有感’”。遗憾的是,曾经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民进党“谋独”算计下已然流失。 到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非但没有设法凝聚共识、推动改革,反而按照“剿灭在野党、一党独大”的政治逻辑,对国民党、民众党等非绿政党进行打击。清查国民党党产、对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的司法追杀等行动不断激化朝野对抗,岛内政坛陷入了“否决政治”的恶性循环。台司法机构、选务机构人事案都卡关难行,更罔论推动重大经济社会改革。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大肆进行政治分赃,尤其是打着发展节能环保的幌子养肥了一批“绿电蟑螂”,以至于公营电力公司被高价绿电拖入巨额亏损的黑洞,每年都不得不由公共财政注资兜底。 更糟糕的是,民进党当局还推动台湾与大陆“脱钩断链”,主张加入美国主导的“非红产业链”,浑然不觉经济全球化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不再满足于通过主导产业细分获得稳定收益,而是基于自身绝对安全考虑,亲身下场要求“制造业回流”以全面掌控产业链。但“倚美谋独”的“台独”分子们面对美国的经济讹诈根本没做任何抵抗,选择“一跪到底”,不仅拱手送出台积电,未来还将按照要求增加对美投资,大幅采购能源、军事装备。有岛内舆论痛批,台湾极有可能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 必须指出的是,当前台湾汇率被外部势力盯上,或许成为其要求台当局再次快速拉高汇率的前奏。若民进党当局继续无视这种凶险,依然一味敌视大陆,不断操弄两岸对抗,却任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予取予求,台湾的经济问题恐怕就会由本来有药可治的慢疾,恶化为直接危害岛内民众和台海安全稳定的重疾。(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176357516736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63592402046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日刊发文章,称台湾患上了“台湾病”,引发岛内外广泛关注。有分析认为,新台币汇率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致使台发展长期高度依赖出口。台经济增长数据虽然亮眼,人均GDP数据超过3万美元,但岛内普通民众实质薪资并未同步增长。 客观而言,台汇率是不是被台当局刻意压低仍待讨论,台湾出口竞争力也并非只得益于低汇率,更在于其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半导体行业具备一定竞争力。当然,《经济学人》所提到的“台湾病”确实是台湾经济长期存在的一个“真问题”。 回顾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历程,在20世纪70到80年代,曾经有一个令外界称赞的“经济奇迹”——经济快速增长与民众收入增长基本同步,台湾社会各个阶层都能较好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但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向高科技转型后,台湾经济社会便逐步转向“K型”模式:一方面,少部分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获得大量资源,持续向上发展;另一方面,大量传统产业发展停滞甚至萎缩。这种产业“冰火两重天”的结果就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少量高科技、金融产业及其头部企业从业人员获得高收入,大量传统产业及内需型服务业从业人员收入原地打转。岛内劳工的实质薪资在2000年后便没有明显增长,岛内家庭中最富的5%与最穷的5%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0倍。从这个角度看,“台湾病”确实亟待解决。 遗憾的是,相较于台湾经济的“真问题”,民进党当局无意也无力改善,才是最大的问题。台湾经济社会所呈现的“病灶”,已然成为岛内“台独”势力“谋独”的操作算计。早在2008年,被赶下台的民进党为重夺执政权,除了打“台独牌”就猛打“阶级牌”,反复攻击抹黑两岸经贸合作,污蔑两岸经济合作是“掏空”台湾、会使得台湾社会出现大量失业,甚至操弄“公民团体”发动所谓的“反服贸运动”,冲击台立法机构,致使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被迫中止,两岸货物贸易谈判更是遥遥无期。 绿营这种“谋独”操作直接打断了两岸经济的制度化合作进程,致使台湾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产业和服务业失去了深耕大陆市场进而发展壮大的机会。岛内已故学者庞建国曾具体描绘过台湾服务业在两岸合作深化下可以分享到的巨大红利,他强调,“连接大陆,布局全球”“大胆开放才能‘全民有感’”。遗憾的是,曾经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民进党“谋独”算计下已然流失。 到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非但没有设法凝聚共识、推动改革,反而按照“剿灭在野党、一党独大”的政治逻辑,对国民党、民众党等非绿政党进行打击。清查国民党党产、对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的司法追杀等行动不断激化朝野对抗,岛内政坛陷入了“否决政治”的恶性循环。台司法机构、选务机构人事案都卡关难行,更罔论推动重大经济社会改革。另一方面,民进党当局大肆进行政治分赃,尤其是打着发展节能环保的幌子养肥了一批“绿电蟑螂”,以至于公营电力公司被高价绿电拖入巨额亏损的黑洞,每年都不得不由公共财政注资兜底。 更糟糕的是,民进党当局还推动台湾与大陆“脱钩断链”,主张加入美国主导的“非红产业链”,浑然不觉经济全球化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不再满足于通过主导产业细分获得稳定收益,而是基于自身绝对安全考虑,亲身下场要求“制造业回流”以全面掌控产业链。但“倚美谋独”的“台独”分子们面对美国的经济讹诈根本没做任何抵抗,选择“一跪到底”,不仅拱手送出台积电,未来还将按照要求增加对美投资,大幅采购能源、军事装备。有岛内舆论痛批,台湾极有可能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 必须指出的是,当前台湾汇率被外部势力盯上,或许成为其要求台当局再次快速拉高汇率的前奏。若民进党当局继续无视这种凶险,依然一味敌视大陆,不断操弄两岸对抗,却任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予取予求,台湾的经济问题恐怕就会由本来有药可治的慢疾,恶化为直接危害岛内民众和台海安全稳定的重疾。(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