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D6LCX1cMS作者:王元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王元丰:应对气变的全球战线仍坚强存在/e3pmub6h5/e3pr9baf6《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正在巴西贝伦召开。这次会议本来具有历史意义,因为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而且,1992年《公约》开放签字的地点也是巴西。然而,此次会议却是在双重危机下召开的。 人类的气候危机正在加剧。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首次突破《巴黎协定》所设的“1.5℃”温控目标;根据《巴黎协定》,各缔约方应在2025年提交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报告(NDC),据统计,目前只有约125个缔约方进行了提交。另一个重要挑战是,美国政府不仅不派代表参会,还在不久前国际海事组织(IMO)的一次会议上反对全球航运碳定价机制,并施压他国跟随。作为全球累计排放量最大的经济体,华盛顿的“空椅子”直接影响到部分国家的出资与减排意愿,这被一些观察人士视为对多边气候机制的“规则性阻挠”。 阴霾虽在,但数字与事实同样告诉我们: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线仍然坚强存在。 COP30参会率本身即是态度。198个《公约》缔约方中,仅美国、阿富汗、缅甸和圣马力诺4国缺席。这表明,绝大多数缔约方仍然坚信,多边主义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主要方式。换言之,全球约98%的主权行为体仍把联合国视为不可替代的沟通与合作平台。这也表明,应对气候变化、改变当前气候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没有多少人想回到过去的老路,依靠化石能源,让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美国“联邦空席”不等于“国家空场”。尽管美国联邦政府不参加,加州、新墨西哥州等通过“美国气候联盟”联合组团出席COP30,并重申其2025年发布的共同目标——到2030年将成员州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2005年削减至少50%。正如一位美国智库负责人所说,“华盛顿特区不是美国,美国也不是世界”。有研究估计,美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民间组织共同行动,在2030年前,虽然达不到美国拜登政府设定的比2015年减排48%-52%的目标,但是可以接近实现这个目标。 而且,技术与市场曲线已经突破“临界点”。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首次超过煤炭,成为全球发电的主要来源。这一趋势并非任何单一政府的“恩赐”,而是各缔约方,尤其是中国、欧盟等共同努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扩大新能源市场规模的结果。中国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杰出贡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强劲动力。相关的市场逻辑一旦形成,便不再是某个国家行政命令可以随意逆转的。 尤其需要看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对比《巴黎协定》签署前后全球气温变化的速度:2005年至2014年,全球碳排放量平均每年增长1.7%,而从2015年至2024年,这一速度放缓至每年0.3%。这直观表明,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效。此外,一些国家NDC的延迟,并不等于缺席。截至目前,提交新版NDC的缔约方还在持续增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强调:“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只要曲线向下,我们就有信心把它压到1.5°C以下。” 人类的历史从来不是在顺境中书写的,而是在逆境中锻造的。COP 30的意义不是在于某个大国的在场或缺席,而是在于所有缔约方的共同努力,在于人类能够持续坚定地站在一起,为了我们自身,也为了我们的后代,一起努力。COP30可能不会留下一份“完美文本”,但它用194盏亮起的国名铭牌告诉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仍选择站在一起,为下一代打造拯救气候的方舟。贝伦大会把“意志与信心”本身变成最大的成果,正如巴西外长维埃拉所说:“亚马孙的夜晚可以漆黑一片,但只要雨林里还有一盏灯,黎明就会到来。”(作者是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176357525955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63592443154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正在巴西贝伦召开。这次会议本来具有历史意义,因为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而且,1992年《公约》开放签字的地点也是巴西。然而,此次会议却是在双重危机下召开的。 人类的气候危机正在加剧。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首次突破《巴黎协定》所设的“1.5℃”温控目标;根据《巴黎协定》,各缔约方应在2025年提交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报告(NDC),据统计,目前只有约125个缔约方进行了提交。另一个重要挑战是,美国政府不仅不派代表参会,还在不久前国际海事组织(IMO)的一次会议上反对全球航运碳定价机制,并施压他国跟随。作为全球累计排放量最大的经济体,华盛顿的“空椅子”直接影响到部分国家的出资与减排意愿,这被一些观察人士视为对多边气候机制的“规则性阻挠”。 阴霾虽在,但数字与事实同样告诉我们: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线仍然坚强存在。 COP30参会率本身即是态度。198个《公约》缔约方中,仅美国、阿富汗、缅甸和圣马力诺4国缺席。这表明,绝大多数缔约方仍然坚信,多边主义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主要方式。换言之,全球约98%的主权行为体仍把联合国视为不可替代的沟通与合作平台。这也表明,应对气候变化、改变当前气候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没有多少人想回到过去的老路,依靠化石能源,让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美国“联邦空席”不等于“国家空场”。尽管美国联邦政府不参加,加州、新墨西哥州等通过“美国气候联盟”联合组团出席COP30,并重申其2025年发布的共同目标——到2030年将成员州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2005年削减至少50%。正如一位美国智库负责人所说,“华盛顿特区不是美国,美国也不是世界”。有研究估计,美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民间组织共同行动,在2030年前,虽然达不到美国拜登政府设定的比2015年减排48%-52%的目标,但是可以接近实现这个目标。 而且,技术与市场曲线已经突破“临界点”。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首次超过煤炭,成为全球发电的主要来源。这一趋势并非任何单一政府的“恩赐”,而是各缔约方,尤其是中国、欧盟等共同努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扩大新能源市场规模的结果。中国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杰出贡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强劲动力。相关的市场逻辑一旦形成,便不再是某个国家行政命令可以随意逆转的。 尤其需要看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对比《巴黎协定》签署前后全球气温变化的速度:2005年至2014年,全球碳排放量平均每年增长1.7%,而从2015年至2024年,这一速度放缓至每年0.3%。这直观表明,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效。此外,一些国家NDC的延迟,并不等于缺席。截至目前,提交新版NDC的缔约方还在持续增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强调:“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只要曲线向下,我们就有信心把它压到1.5°C以下。” 人类的历史从来不是在顺境中书写的,而是在逆境中锻造的。COP 30的意义不是在于某个大国的在场或缺席,而是在于所有缔约方的共同努力,在于人类能够持续坚定地站在一起,为了我们自身,也为了我们的后代,一起努力。COP30可能不会留下一份“完美文本”,但它用194盏亮起的国名铭牌告诉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仍选择站在一起,为下一代打造拯救气候的方舟。贝伦大会把“意志与信心”本身变成最大的成果,正如巴西外长维埃拉所说:“亚马孙的夜晚可以漆黑一片,但只要雨林里还有一盏灯,黎明就会到来。”(作者是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