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IxdZPU0vq作者:谢必震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谢必震:琉球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需要/e3pmub6h5/e3pr9baf6古代琉球(今冲绳)地位特殊,古人称之为“太平洋咽喉”,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称“没有琉球,不能称之为太平洋国家”。言下之意,没有掌控琉球,就失去太平洋的有利地位。因此,日本处心积虑要侵吞琉球,美国殚精竭虑要掌控琉球,琉球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这深刻揭示了琉球在太平洋地缘格局中的重要意义。琉球历史的特殊性及其在东亚秩序中的独特角色,使其成为学术研究与区域关注的重要议题。 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1372年,明太祖令杨载招谕琉球,中琉建立了正式的邦交关系,从此琉球每位国王嗣立,都由中国遣使册封。明初禁海,朝廷规定:宁波通日本、福建通琉球、广东通东南亚各国。长达500多年的中琉友好交往,是以福建为舞台的。在宗藩关系中,通过与中国的友好交往,琉球一跃而起成为享有“万国津梁”之美誉的贸易中枢国。琉球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有葡萄牙人在游记里描述,琉球人穿着华丽,比闽商还阔绰。 通过宗藩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琉球,琉球王国从此“风俗淳美”“易而为衣冠礼仪之乡”。一批又一批的琉球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学成回国后都受到重用,逐渐成为琉球政治集团的中坚力量。 历史上有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移居琉球的闽人为琉球社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闽人移居琉球,带给了琉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开创了琉球社会诸多先河。但是琉球又是命运多舛的,1609年,萨摩岛津氏入侵,闽人后裔郑迵挺身护主,号召大家不要屈服萨摩的威逼利诱。1879年,日本再次入侵琉球,又是闽人后裔林世功,自刎乞师,成为琉球国的民族英雄。1945年,残酷的冲绳战役,使琉球生灵涂炭,沦为一片焦土。 如今,琉球(冲绳)仍保留着诸多中国文化遗产。宗教信仰方面有风水学说的流行,有石敢当信仰;民间习俗方面,亦有祭祖、祭灶、祭孔等等;当地音乐、舞蹈、戏剧都有中国文化的元素。当地的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包括中国使臣题赠的匾额、题写的条幅和楹联,中国画师绘制的《奉使琉球图卷》《册封使行列图》,还有福州画师赠送给琉球留学生的花鸟图。天妃宫、观音堂、龟甲墓,都是中琉友好历史的时空标记。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琉球料理,认真考究一下,其实就是古代的福建菜肴。中华文明对琉球社会影响太深,琉球方言中许多福州话借词借音亦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琉球王国的历史脉络交织着若干关键问题。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引发中日之间的“球案”之争,中国没有在“分岛条约”上签字,也没有去占据琉球南部岛屿。1943年开罗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罗斯福提出琉球归属中国,蒋介石政府没有接受罗斯福的建议。1945年日本战败,琉球为美军占领,经过27年占领之后,琉球群岛又被战败国日本收入囊中。无怪乎有学者提出“琉球地位未定”“琉球问题可以再议”之说。 透析历史不难发现,命运多舛的琉球,尚有许多未解之谜。如今琉球研究如此跌宕起伏,内容如此丰富,成为学术与外交同时聚焦的问题,所以变成了“显学”,也实属必然。如今,琉球学研究已从单一的历史文献梳理,发展为融合地缘政治、文化遗产、社会认同等多维度的跨学科体系。“绝学”的定位更推动其从边缘走向核心,从回溯历史转向现实关切。琉球不仅是“太平洋咽喉”,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样本。 “琉球学”新的研究方向,正随着档案数字化、国际协作的深入而扩展。琉球在“海洋世纪”的战略价值、中琉交流对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启示、琉球民众身份认同的变迁等,皆有待深入开掘。琉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必将超越学术范畴,成为理解东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密钥。(作者是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所长)176418532008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64197512044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古代琉球(今冲绳)地位特殊,古人称之为“太平洋咽喉”,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称“没有琉球,不能称之为太平洋国家”。言下之意,没有掌控琉球,就失去太平洋的有利地位。因此,日本处心积虑要侵吞琉球,美国殚精竭虑要掌控琉球,琉球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这深刻揭示了琉球在太平洋地缘格局中的重要意义。琉球历史的特殊性及其在东亚秩序中的独特角色,使其成为学术研究与区域关注的重要议题。 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1372年,明太祖令杨载招谕琉球,中琉建立了正式的邦交关系,从此琉球每位国王嗣立,都由中国遣使册封。明初禁海,朝廷规定:宁波通日本、福建通琉球、广东通东南亚各国。长达500多年的中琉友好交往,是以福建为舞台的。在宗藩关系中,通过与中国的友好交往,琉球一跃而起成为享有“万国津梁”之美誉的贸易中枢国。琉球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有葡萄牙人在游记里描述,琉球人穿着华丽,比闽商还阔绰。 通过宗藩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琉球,琉球王国从此“风俗淳美”“易而为衣冠礼仪之乡”。一批又一批的琉球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学成回国后都受到重用,逐渐成为琉球政治集团的中坚力量。 历史上有闽人三十六姓入琉球,移居琉球的闽人为琉球社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闽人移居琉球,带给了琉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开创了琉球社会诸多先河。但是琉球又是命运多舛的,1609年,萨摩岛津氏入侵,闽人后裔郑迵挺身护主,号召大家不要屈服萨摩的威逼利诱。1879年,日本再次入侵琉球,又是闽人后裔林世功,自刎乞师,成为琉球国的民族英雄。1945年,残酷的冲绳战役,使琉球生灵涂炭,沦为一片焦土。 如今,琉球(冲绳)仍保留着诸多中国文化遗产。宗教信仰方面有风水学说的流行,有石敢当信仰;民间习俗方面,亦有祭祖、祭灶、祭孔等等;当地音乐、舞蹈、戏剧都有中国文化的元素。当地的博物馆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包括中国使臣题赠的匾额、题写的条幅和楹联,中国画师绘制的《奉使琉球图卷》《册封使行列图》,还有福州画师赠送给琉球留学生的花鸟图。天妃宫、观音堂、龟甲墓,都是中琉友好历史的时空标记。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琉球料理,认真考究一下,其实就是古代的福建菜肴。中华文明对琉球社会影响太深,琉球方言中许多福州话借词借音亦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琉球王国的历史脉络交织着若干关键问题。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引发中日之间的“球案”之争,中国没有在“分岛条约”上签字,也没有去占据琉球南部岛屿。1943年开罗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罗斯福提出琉球归属中国,蒋介石政府没有接受罗斯福的建议。1945年日本战败,琉球为美军占领,经过27年占领之后,琉球群岛又被战败国日本收入囊中。无怪乎有学者提出“琉球地位未定”“琉球问题可以再议”之说。 透析历史不难发现,命运多舛的琉球,尚有许多未解之谜。如今琉球研究如此跌宕起伏,内容如此丰富,成为学术与外交同时聚焦的问题,所以变成了“显学”,也实属必然。如今,琉球学研究已从单一的历史文献梳理,发展为融合地缘政治、文化遗产、社会认同等多维度的跨学科体系。“绝学”的定位更推动其从边缘走向核心,从回溯历史转向现实关切。琉球不仅是“太平洋咽喉”,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样本。 “琉球学”新的研究方向,正随着档案数字化、国际协作的深入而扩展。琉球在“海洋世纪”的战略价值、中琉交流对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启示、琉球民众身份认同的变迁等,皆有待深入开掘。琉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必将超越学术范畴,成为理解东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密钥。(作者是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