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Ji4vCFIGj作者:杨希雨 张文生 谢楠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美战略界“约束台独”呼声,赖清德听到了吗/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国内战略界和舆论界对于“约束台独”的呼吁甚至警示愈发密集和强烈。为何美国内部类似声音不断增多?赖清德当局正在面临怎样的内外困境?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破局?本期“环球圆桌对话”就此展开讨论。 杨希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谢楠: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对台政策反思“前奏”已起? 杨希雨 近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学者和媒体纷纷发出“华盛顿应出手约束台湾”的呼吁或“华盛顿对台态度已改变”的提醒,这反映出美国战略界对于过去几十年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反思正在进一步增多。 首要一个原因,就是两岸综合实力对比较之以往更加悬殊了。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是两岸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近些年来,我们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势头,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继续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国家统一的前景越来越清晰,国家统一进程不可逆转。 对于这个现实,岛内“台独”势力看得清清楚楚,也因此变得愈发慌张,试图以更加无底线地对外“滑跪”和出卖台湾来换取所谓“外部支持”。美国战略界甚至政策界一些人看在眼里,开始更严肃地思考一个关乎美国切身利益的问题:继续放任赖清德当局发表刺激性言论或采取挑衅性行动,是否会给美国带来麻烦?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将“实力地位政策”作为对外战略的总方针,因此对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清晰观察和感知。况且,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已经成为中美建交40多年来关系发展中最重要的教训和启示,过去几年在两国经贸、科技等领域博弈中更被不断证明。中国大陆持续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时与势都在大陆一边等现实,让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深刻反思美国对台政策是否到了需要加以调整的时候。 美国战略界的这种反思,恰好发生在美国对外战略从“全球主义”向“孤立主义”回摆的过程当中。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国内曾经涌起有关美国对台政策是否继续维持“战略模糊”的讨论,一些政客甚至放言应该“明确”在台海一旦发生冲突时美方将会“军事协防台湾”,这些论调无疑给“台独”势力释放了错误信号,也加剧了当时中美关系的紧张。进入“特朗普2.0”时代以来,美国国内关于“战略模糊”还是“战略清晰”的讨论开始降温。尤其是在赖清德当局一系列“台独”言行推升台海紧张的情况下,美国战略界和舆论界觉察到,华盛顿对于美国可能因为台海议题被迫卷入军事冲突的忧虑开始增加,因而可能希望更大程度地“约束台湾”以避免两岸情势继续升温。 连台湾岛内一些媒体都注意到,要求华盛顿约束民进党当局或提醒其应缓和两岸紧张关系的类似观点,在美国已经“绝非边缘言论”,而是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事实上,美国国内民调机构近期的一些调查显示,美国社会并不希望卷入潜在的台海冲突。来自政策界、战略界、舆论界乃至社会层面的这些因素汇聚起来,构成美国关于对台政策的反思,这很可能成为未来更深层次反思与调整的前奏。 当然,美国内部传统反华和“挺独”势力依然强大,对于反思声音的打压也相当强烈。但无论如何,深刻反思的前奏已经响起。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坚定不移地“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塑造祖国必然统一的大势。这也将是引导美国对台政策进行更深层次调整的最重要变量。 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赖清德当局不断增加防务预算,妄图“以武谋独”“倚外谋独”,只会让台湾更加兵凶战危,只会让台湾民众更加寝食难安。越来越多台湾同胞表示反对,是自然而然的事。两岸同胞应该携手同心,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来干涉,坚定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共襄祖国统一的千秋伟业,共创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赖当局“戏演砸了” 张文生 赖清德上台以来不断鼓噪“反中抗中”,四处贩卖“台独”谬论,试图借此缓解在岛内“朝小野大”“少数执政”的困局,结果却是所谓“团结十讲”不了了之,前后两轮针对总共32名在野阵营成员的罢免案全数被否,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现实证明“务实的台独工作者”戏演砸了,变成“烂尾的政治工作者”。 赖清德当局的“烂尾”操作不仅沦为舆论笑柄,还加剧了其内外交困的政治局面。作为一个“台独”赌徒,赖清德把全部政治生涯都押在“台独”路线上。在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赖清德得票率仅为40.05%就当选。赖上台后,民进党和绿营“青鸟”等折腾了半年多时间,但支持“大罢免”的选票仍然只有40%左右。“大罢免大失败”后,岛内民调显示赖清德的“执政”满意度已经跌至31%,不满意度则上升到了60%多,这也表明岛内大多数民众对赖清德当局只顾忙于搞“统独”意识形态斗争、醉心于政党之间权力恶斗等做法极为不满。 在两岸关系现实以及国际格局动荡的背景下,岛内民众普遍希望台海和平稳定而非紧张加剧,尤其不愿看到台湾被民进党当局一步步推向兵凶战危的险境。但赖清德以及绿营势力偏偏意识形态挂帅,把大陆界定为“境外敌对势力”,肆意升高两岸敌意,阻碍两岸交流。同时,赖当局还试图与外部“挺独”势力加大勾连,对外献媚输诚,妄图“倚外谋独”甚至“以武谋独”。赖清德悖逆岛内民众渴望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蓄意挑起两岸对立对抗、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用心可谓险恶。 当前,赖当局正面临内外交困局面,不仅遭遇蓝白阵营抨击以及岛内民意反噬,还面临民进党内部以及绿营其他派系的质疑和挑战,来自国际层面的质疑和批评也在增多。比如,日本学者小笠原欣幸称,“大罢免”被完封等再次印证民进党从2014年至2024年相对优势的10年已经落幕,台湾政治进入“朝野势均力敌的时代”。美国国务院前高级顾问惠顿则在不久前撰文,列举多项理由证明赖当局与华盛顿的关系已经破裂,而且“一切都是赖清德的错”。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更是直言,过去那种可以确信美国支持台湾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还警示台湾切勿采取任何激进行动,而应专注经济发展、远离冲突漩涡。 显然,赖清德为了一己政治私利而渲染炒作“抗中保台”、破坏两岸和平,已经引起岛内外更多的警惕。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今年10月份的一份报告公开批评赖清德的“台独”言论与恶化两岸关系的动作是导致两岸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美国布朗大学教授高登斯坦更是提醒美国“必须防范鲁莽的台湾领导人”,批评赖清德当局一再通过激进言论和“台独”行径挑衅中国大陆,这种“鲁莽”表现在两岸关系本已紧张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了风险。 事实证明,赖清德是不折不扣的“两岸和平破坏者”“台海危机制造者”,不仅引发台湾民众强烈不满,也引发国际舆论的深深疑虑。赖清德和绿营想把岛内民众绑上“台独”战车,这种站到历史对立面、两岸同胞对立面、国际社会共识对立面的做法,最终必将被历史潮流埋葬。赖当局的“台独”行径注定了其在岛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施政将会陷入更大困境,在国际上也将进一步从棋子变成“弃子”。这场“台独”政治豪赌,最终只会落得一无所有。 答案在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谢楠 赖清德当局现在深陷施政困局难以自解。一方面是台湾内部政治恶斗不休,即便岛内民众已经用“大罢免大失败”狠狠教训了民进党,赖清德和绿营依然心有不甘,继续滥用行政权和司法权压制在野力量,结果引发蓝白阵营强烈反制,岛内所谓“财政收支划分法”“预算法案”等持续卡关、碍难前行。赖当局“执政”下的整个治理体系在朝野恶斗中消耗空转,既无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路线转型、社会保障改革等重大议题,也无法处理电信欺诈泛滥等民众深恶痛绝的恶性事件。 另一方面,台湾所谓的“国际空间”更加逼仄。2016年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台湾“邦交国”数量持续减少。不久前,台在南美洲最后一个“友邦”巴拉圭派议员代表团访华,引发赖当局高度紧张,台在南非等一些国家的办事处也被要求更名降级。与此同时,在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剧烈变动的当下,台湾这种依托经济全球化分工发展起来的“浅碟型”经济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边缘化困境。美国政府加力“掏空台湾”,导致台湾处境更加艰难。据美媒报道,美方要求台湾在美投资3500亿至5500亿美元,约占台湾当下外汇储备的六至九成,不仅台积电等半导体产业链,连一些岛内优势传统产业也被要求搬去美国。另外,美国还要台湾加大对美采购,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美开放。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直接放话,指责台湾对美车入岛有总量管制,对美猪审查干扰了业者正常运营。就在最近,还有英国媒体点名批评台当局刻意压低汇率,加剧劳工薪资冻涨、贫富差距扩大的“台湾病”。考虑到前段时间新台币汇率曾短时间暴力拉升、岛内各界损失巨大,不排除这类言论是美国等西方一些国家联手对台经济施压的“前哨”。这种困境,可不是赖清德当局到处花钱“蹭会”的“涉外烟花秀”所能解决的。 综上所述,台湾当前正面临着内部治理体系渐趋失调失灵、外部遭遇重重挤压和被边缘化的双重困境。对此,已在岛内“执政”超过9年的民进党当局必然承担主要责任。正是民进党为了“固权谋独”而加大“台独”鼓噪,才会彻底抛弃政党政治应有的责任意识与协商精神,一边疯狂打压甚至试图“剿灭”在野党派,一边大肆滥用公帑进行政治分赃,致使岛内重大改革无法取得共识、重大建设难有实质进展。同时,正是民进党执意“谋独拒统”,意图推动两岸“脱钩断链”,彻底改变台湾在马英九“执政”期间相对平衡的发展路线,推动台湾从经济到安全单边倒向美国。民进党当局以为加入所谓“民主阵营”就可获得美国全方位“挺台”,却浑然忘记了“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盟友可能是致命的”这句国际政治名言。更可悲的是,美国诸多传统盟友和伙伴在面对华盛顿的关税和经贸打压时,普遍都在选择务实调整,或虚与委蛇或以拖待变,岛内赖清德当局及其深绿支持者不仅不敢“疑美”更不敢“反美”,而是继续大声疾呼“倚美”“跪美”,把台湾民众的血汗钱拱手奉上,完全不在意台湾民众与企业的利益,这势必导致岛内的资金、技术、人才不断向美国转移,严重危害台湾经济社会发展。 幸而岛内理性人士和舆论早已看破赖清德与民进党的“谋独害台”本质,批评赖清德“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要求赖和民进党废除“台独党纲”、收回“大陆是境外敌对势力”的说法。岛内过半民众直接对赖当局两岸政策路线不满,要求两岸相向而行、深化交流合作。岛内蓝营舆论更是大声疾呼,要求赖当局谨言慎行,务实处理两岸问题,并称台湾社会应该抓住大陆“十五五”建设规划即将上路契机,深度融入大陆市场和产业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找准定位,获得更大发展。 当前台湾固然面临内外诸多挑战,但若能够有效摁住岛内分裂势力,在地缘政治变局中找准定位、抓住机会,尤其是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和融合发展,依然可在困局中开新局,获得更好发展前景。 176426330575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64263305753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编者按: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国内战略界和舆论界对于“约束台独”的呼吁甚至警示愈发密集和强烈。为何美国内部类似声音不断增多?赖清德当局正在面临怎样的内外困境?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破局?本期“环球圆桌对话”就此展开讨论。 杨希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谢楠: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对台政策反思“前奏”已起? 杨希雨 近段时间以来,美国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学者和媒体纷纷发出“华盛顿应出手约束台湾”的呼吁或“华盛顿对台态度已改变”的提醒,这反映出美国战略界对于过去几十年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反思正在进一步增多。 首要一个原因,就是两岸综合实力对比较之以往更加悬殊了。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是两岸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近些年来,我们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势头,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继续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国家统一的前景越来越清晰,国家统一进程不可逆转。 对于这个现实,岛内“台独”势力看得清清楚楚,也因此变得愈发慌张,试图以更加无底线地对外“滑跪”和出卖台湾来换取所谓“外部支持”。美国战略界甚至政策界一些人看在眼里,开始更严肃地思考一个关乎美国切身利益的问题:继续放任赖清德当局发表刺激性言论或采取挑衅性行动,是否会给美国带来麻烦?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将“实力地位政策”作为对外战略的总方针,因此对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清晰观察和感知。况且,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已经成为中美建交40多年来关系发展中最重要的教训和启示,过去几年在两国经贸、科技等领域博弈中更被不断证明。中国大陆持续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时与势都在大陆一边等现实,让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深刻反思美国对台政策是否到了需要加以调整的时候。 美国战略界的这种反思,恰好发生在美国对外战略从“全球主义”向“孤立主义”回摆的过程当中。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国内曾经涌起有关美国对台政策是否继续维持“战略模糊”的讨论,一些政客甚至放言应该“明确”在台海一旦发生冲突时美方将会“军事协防台湾”,这些论调无疑给“台独”势力释放了错误信号,也加剧了当时中美关系的紧张。进入“特朗普2.0”时代以来,美国国内关于“战略模糊”还是“战略清晰”的讨论开始降温。尤其是在赖清德当局一系列“台独”言行推升台海紧张的情况下,美国战略界和舆论界觉察到,华盛顿对于美国可能因为台海议题被迫卷入军事冲突的忧虑开始增加,因而可能希望更大程度地“约束台湾”以避免两岸情势继续升温。 连台湾岛内一些媒体都注意到,要求华盛顿约束民进党当局或提醒其应缓和两岸紧张关系的类似观点,在美国已经“绝非边缘言论”,而是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事实上,美国国内民调机构近期的一些调查显示,美国社会并不希望卷入潜在的台海冲突。来自政策界、战略界、舆论界乃至社会层面的这些因素汇聚起来,构成美国关于对台政策的反思,这很可能成为未来更深层次反思与调整的前奏。 当然,美国内部传统反华和“挺独”势力依然强大,对于反思声音的打压也相当强烈。但无论如何,深刻反思的前奏已经响起。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坚定不移地“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塑造祖国必然统一的大势。这也将是引导美国对台政策进行更深层次调整的最重要变量。 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赖清德当局不断增加防务预算,妄图“以武谋独”“倚外谋独”,只会让台湾更加兵凶战危,只会让台湾民众更加寝食难安。越来越多台湾同胞表示反对,是自然而然的事。两岸同胞应该携手同心,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来干涉,坚定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共襄祖国统一的千秋伟业,共创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赖当局“戏演砸了” 张文生 赖清德上台以来不断鼓噪“反中抗中”,四处贩卖“台独”谬论,试图借此缓解在岛内“朝小野大”“少数执政”的困局,结果却是所谓“团结十讲”不了了之,前后两轮针对总共32名在野阵营成员的罢免案全数被否,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现实证明“务实的台独工作者”戏演砸了,变成“烂尾的政治工作者”。 赖清德当局的“烂尾”操作不仅沦为舆论笑柄,还加剧了其内外交困的政治局面。作为一个“台独”赌徒,赖清德把全部政治生涯都押在“台独”路线上。在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赖清德得票率仅为40.05%就当选。赖上台后,民进党和绿营“青鸟”等折腾了半年多时间,但支持“大罢免”的选票仍然只有40%左右。“大罢免大失败”后,岛内民调显示赖清德的“执政”满意度已经跌至31%,不满意度则上升到了60%多,这也表明岛内大多数民众对赖清德当局只顾忙于搞“统独”意识形态斗争、醉心于政党之间权力恶斗等做法极为不满。 在两岸关系现实以及国际格局动荡的背景下,岛内民众普遍希望台海和平稳定而非紧张加剧,尤其不愿看到台湾被民进党当局一步步推向兵凶战危的险境。但赖清德以及绿营势力偏偏意识形态挂帅,把大陆界定为“境外敌对势力”,肆意升高两岸敌意,阻碍两岸交流。同时,赖当局还试图与外部“挺独”势力加大勾连,对外献媚输诚,妄图“倚外谋独”甚至“以武谋独”。赖清德悖逆岛内民众渴望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蓄意挑起两岸对立对抗、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用心可谓险恶。 当前,赖当局正面临内外交困局面,不仅遭遇蓝白阵营抨击以及岛内民意反噬,还面临民进党内部以及绿营其他派系的质疑和挑战,来自国际层面的质疑和批评也在增多。比如,日本学者小笠原欣幸称,“大罢免”被完封等再次印证民进党从2014年至2024年相对优势的10年已经落幕,台湾政治进入“朝野势均力敌的时代”。美国国务院前高级顾问惠顿则在不久前撰文,列举多项理由证明赖当局与华盛顿的关系已经破裂,而且“一切都是赖清德的错”。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更是直言,过去那种可以确信美国支持台湾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还警示台湾切勿采取任何激进行动,而应专注经济发展、远离冲突漩涡。 显然,赖清德为了一己政治私利而渲染炒作“抗中保台”、破坏两岸和平,已经引起岛内外更多的警惕。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今年10月份的一份报告公开批评赖清德的“台独”言论与恶化两岸关系的动作是导致两岸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美国布朗大学教授高登斯坦更是提醒美国“必须防范鲁莽的台湾领导人”,批评赖清德当局一再通过激进言论和“台独”行径挑衅中国大陆,这种“鲁莽”表现在两岸关系本已紧张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了风险。 事实证明,赖清德是不折不扣的“两岸和平破坏者”“台海危机制造者”,不仅引发台湾民众强烈不满,也引发国际舆论的深深疑虑。赖清德和绿营想把岛内民众绑上“台独”战车,这种站到历史对立面、两岸同胞对立面、国际社会共识对立面的做法,最终必将被历史潮流埋葬。赖当局的“台独”行径注定了其在岛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施政将会陷入更大困境,在国际上也将进一步从棋子变成“弃子”。这场“台独”政治豪赌,最终只会落得一无所有。 答案在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谢楠 赖清德当局现在深陷施政困局难以自解。一方面是台湾内部政治恶斗不休,即便岛内民众已经用“大罢免大失败”狠狠教训了民进党,赖清德和绿营依然心有不甘,继续滥用行政权和司法权压制在野力量,结果引发蓝白阵营强烈反制,岛内所谓“财政收支划分法”“预算法案”等持续卡关、碍难前行。赖当局“执政”下的整个治理体系在朝野恶斗中消耗空转,既无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路线转型、社会保障改革等重大议题,也无法处理电信欺诈泛滥等民众深恶痛绝的恶性事件。 另一方面,台湾所谓的“国际空间”更加逼仄。2016年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台湾“邦交国”数量持续减少。不久前,台在南美洲最后一个“友邦”巴拉圭派议员代表团访华,引发赖当局高度紧张,台在南非等一些国家的办事处也被要求更名降级。与此同时,在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剧烈变动的当下,台湾这种依托经济全球化分工发展起来的“浅碟型”经济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边缘化困境。美国政府加力“掏空台湾”,导致台湾处境更加艰难。据美媒报道,美方要求台湾在美投资3500亿至5500亿美元,约占台湾当下外汇储备的六至九成,不仅台积电等半导体产业链,连一些岛内优势传统产业也被要求搬去美国。另外,美国还要台湾加大对美采购,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美开放。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直接放话,指责台湾对美车入岛有总量管制,对美猪审查干扰了业者正常运营。就在最近,还有英国媒体点名批评台当局刻意压低汇率,加剧劳工薪资冻涨、贫富差距扩大的“台湾病”。考虑到前段时间新台币汇率曾短时间暴力拉升、岛内各界损失巨大,不排除这类言论是美国等西方一些国家联手对台经济施压的“前哨”。这种困境,可不是赖清德当局到处花钱“蹭会”的“涉外烟花秀”所能解决的。 综上所述,台湾当前正面临着内部治理体系渐趋失调失灵、外部遭遇重重挤压和被边缘化的双重困境。对此,已在岛内“执政”超过9年的民进党当局必然承担主要责任。正是民进党为了“固权谋独”而加大“台独”鼓噪,才会彻底抛弃政党政治应有的责任意识与协商精神,一边疯狂打压甚至试图“剿灭”在野党派,一边大肆滥用公帑进行政治分赃,致使岛内重大改革无法取得共识、重大建设难有实质进展。同时,正是民进党执意“谋独拒统”,意图推动两岸“脱钩断链”,彻底改变台湾在马英九“执政”期间相对平衡的发展路线,推动台湾从经济到安全单边倒向美国。民进党当局以为加入所谓“民主阵营”就可获得美国全方位“挺台”,却浑然忘记了“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盟友可能是致命的”这句国际政治名言。更可悲的是,美国诸多传统盟友和伙伴在面对华盛顿的关税和经贸打压时,普遍都在选择务实调整,或虚与委蛇或以拖待变,岛内赖清德当局及其深绿支持者不仅不敢“疑美”更不敢“反美”,而是继续大声疾呼“倚美”“跪美”,把台湾民众的血汗钱拱手奉上,完全不在意台湾民众与企业的利益,这势必导致岛内的资金、技术、人才不断向美国转移,严重危害台湾经济社会发展。 幸而岛内理性人士和舆论早已看破赖清德与民进党的“谋独害台”本质,批评赖清德“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要求赖和民进党废除“台独党纲”、收回“大陆是境外敌对势力”的说法。岛内过半民众直接对赖当局两岸政策路线不满,要求两岸相向而行、深化交流合作。岛内蓝营舆论更是大声疾呼,要求赖当局谨言慎行,务实处理两岸问题,并称台湾社会应该抓住大陆“十五五”建设规划即将上路契机,深度融入大陆市场和产业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找准定位,获得更大发展。 当前台湾固然面临内外诸多挑战,但若能够有效摁住岛内分裂势力,在地缘政治变局中找准定位、抓住机会,尤其是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和融合发展,依然可在困局中开新局,获得更好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