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FQyn作者:环球时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评辽报批“呲必中国”引激烈争论/e3pmub6h5/e3prafm0g辽宁日报11月14日发表题为“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根据该报编辑部对一些大学授课情况两个多月的调查,批评大学课堂上教师“呲必中国”的现象。公开信指出,一些文科教师把中国当做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并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带到课堂上。“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其结果“让同学们感到心情很灰暗”。辽报的报道激起巨大反响,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论战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其中反对者从行业道德到事实细节各个层面质疑辽报,称该报对高校的调查形同“文化特务和间谍之行”,这一报道是“抓右派”的先声等。这样的口气还真有点让人联想起“路线斗争”。中国最好还是别往那样的方向走。让我们跳出这些激烈语气业已导致的种种后果,包括阵营感、站队的压力等等,来梳理一下事实本身,看看我们身边的大学课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舆论场围绕它争论的又是什么。 先说“呲必中国”现象,它在大学课堂里有吗?普遍吗?要说它有,这是肯定的。但对它的普遍和严重程度,大概存在争论。很多人的经验是,这种现象在大学里的确不是个别的,如果它属于高校管理应当纠正的范畴,那么目前这些问题的积累显然达到了有必要干预的程度。接下来的问题是,“呲必中国”是应当纠正的现象吗?我们认为,所有人有批评国家的权利,包括大学教师。但同时,大学教师的授课言论应当有政治和道德底线,这个原则需要坚守。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国家,大学教师课堂上“言论自由”受到的限制都要高于该社会的平均水平。欧美大学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宣扬与主流社会高度对立的价值观,往往会导致很严重的麻烦。辽报触发这个问题,应当说在时下是有意义的。它遭到不少反对声,反映了舆论场在这方面的高度在意和敏感。我们相信辽报报道这么复杂的现象,肯定有瑕疵。当各路反对者以“人肉”的态度围攻辽报时,就更不会一无所获了。怎么看辽报报道,除了评价它的客观性和准确度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们对“呲必中国”现象本身的态度。不能不说,围绕这个问题中国社会远未形成共识。“爱中国就应当骂它”,“爱之深所以恨之切”,这些说法是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核心主张之一。它影响了一些人,在高校圈里的流传更广泛些。自由派主张不对批评中国做任何限制就是言论自由的底线,而言论自由是高校学术自由的最低形式。必须指出,这些主张与中国现实的国家政治路线和高校治理原则都严重矛盾。官方媒体如何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以及如何得到高校大多数教师的理解值得商榷,但把它指出来却很必要,而且解决这个问题,早晚都将是高校治理的一项绕不开的工作。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流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信口表达,他们参与学术探讨的不成熟观点,与他们对国家主流价值和发展趋势的根本态度也应做区分。但是高校的问题应及时指出,而且它们的深层社会原因尤须进一步挖掘。高校课堂很像是中国一些思想问题的出发点,但实际上,它们肯定不是那些问题的真正源头,它们更像是那些问题的码头或转运站。解决高校的问题一定要从关心、团结广大教职工的角度出发,那样的话,对立面就会因为缩得很小而彰显出来,再难伪装。▲14163357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翟亚菲环球时报141633570000011["9CaKrnJFQay","9CaKrnJFQau","9CaKrnJFPMD","9CaKrnJFPxs"]
辽宁日报11月14日发表题为“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根据该报编辑部对一些大学授课情况两个多月的调查,批评大学课堂上教师“呲必中国”的现象。公开信指出,一些文科教师把中国当做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并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带到课堂上。“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其结果“让同学们感到心情很灰暗”。辽报的报道激起巨大反响,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论战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其中反对者从行业道德到事实细节各个层面质疑辽报,称该报对高校的调查形同“文化特务和间谍之行”,这一报道是“抓右派”的先声等。这样的口气还真有点让人联想起“路线斗争”。中国最好还是别往那样的方向走。让我们跳出这些激烈语气业已导致的种种后果,包括阵营感、站队的压力等等,来梳理一下事实本身,看看我们身边的大学课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舆论场围绕它争论的又是什么。 先说“呲必中国”现象,它在大学课堂里有吗?普遍吗?要说它有,这是肯定的。但对它的普遍和严重程度,大概存在争论。很多人的经验是,这种现象在大学里的确不是个别的,如果它属于高校管理应当纠正的范畴,那么目前这些问题的积累显然达到了有必要干预的程度。接下来的问题是,“呲必中国”是应当纠正的现象吗?我们认为,所有人有批评国家的权利,包括大学教师。但同时,大学教师的授课言论应当有政治和道德底线,这个原则需要坚守。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国家,大学教师课堂上“言论自由”受到的限制都要高于该社会的平均水平。欧美大学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宣扬与主流社会高度对立的价值观,往往会导致很严重的麻烦。辽报触发这个问题,应当说在时下是有意义的。它遭到不少反对声,反映了舆论场在这方面的高度在意和敏感。我们相信辽报报道这么复杂的现象,肯定有瑕疵。当各路反对者以“人肉”的态度围攻辽报时,就更不会一无所获了。怎么看辽报报道,除了评价它的客观性和准确度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们对“呲必中国”现象本身的态度。不能不说,围绕这个问题中国社会远未形成共识。“爱中国就应当骂它”,“爱之深所以恨之切”,这些说法是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核心主张之一。它影响了一些人,在高校圈里的流传更广泛些。自由派主张不对批评中国做任何限制就是言论自由的底线,而言论自由是高校学术自由的最低形式。必须指出,这些主张与中国现实的国家政治路线和高校治理原则都严重矛盾。官方媒体如何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以及如何得到高校大多数教师的理解值得商榷,但把它指出来却很必要,而且解决这个问题,早晚都将是高校治理的一项绕不开的工作。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流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信口表达,他们参与学术探讨的不成熟观点,与他们对国家主流价值和发展趋势的根本态度也应做区分。但是高校的问题应及时指出,而且它们的深层社会原因尤须进一步挖掘。高校课堂很像是中国一些思想问题的出发点,但实际上,它们肯定不是那些问题的真正源头,它们更像是那些问题的码头或转运站。解决高校的问题一定要从关心、团结广大教职工的角度出发,那样的话,对立面就会因为缩得很小而彰显出来,再难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