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XcPO作者:曲翔宇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郝叶力:网络空间治理求同存异 “中国声音”获国际认同/e3pmub6h5/e3pr9baf6【环球时报记者 曲翔宇】22日,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闭门论坛“观潮”上,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观潮”2016洲际论坛主席郝叶力提出的“三视角”理论,获得了中、美、俄、欧等多国智库和专家学者的认同,与会各方在全球网络治理、解决国际网络安全问题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一致认为应该从国家、国际、国民三个视角来综合考虑网络安全问题,“三视角”理论框架为解决争议提供了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三视角”理论阐述网络主权的对立统一当今,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盛行,网络安全问题丛生。如何进行全球网络治理、解决国际网络安全问题,各国间一直颇多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网络主权”上。郝叶力指出,网络主权与互联网精神、人权和多利益攸关方是各国争议的三大焦点,实质上体现的国家、国民和国际这三大网络空间行为体的利益诉求。这三大行为体各自从自身出发,对另外两大行为体普遍忽视,从而形成了目前各执己见,难以调和的局面。想建立稳定、和谐的网络空间,需要从三大行为体的视角审视网络空间的全貌,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视另外两方。 “三视角”理论,是从三大行为体国家、国民、国际这“三点”出发,用“三边”连成兼顾完整又聚焦收敛的共视区,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里,将网络空间分成“三层”,即基础、应用和核心三个层次。“三点”在“三边”的框架内分“三层”有效对话,从而跳出单点迷思和二元对立,不同层面区别对待,达成和谐共治的稳定三角。“过去习惯于把网络主权的争论焦点放在网络空间到底应不应该有主权,也就是放在主权的演进性或延伸性上,其实这根本就是不需要争论的事实,网络空间早就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郝叶力认为:“分歧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网络主权,而在于承认主权覆盖哪些区域,这个问题反映了不同国家对网络安全的痛点是不一样的。国际社会应当尊重和理解各国的不同关切。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的关键,是用分层的方法来具体分析网络主权的可分性,进而找到主权排他性与让渡性的适用域。虽然传统主权天然的是排他的,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网络主权是需要让渡的,物理层、应用层具有开放共享的让渡性,核心层具有不可侵犯的排他性。不允许滥用互联网的联通性来挑战主权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不能以传统主权的排他性来动摇全球一网的基础平台。让渡与排他的比重关系是因网络主权能否得到国际规则的尊重而改变。”透明互信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基础前美国陆军少将、现任Palo Alto Networks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安全官约翰·戴维斯(后称“戴维斯”)在观潮结束后表示:“开诚布公的探讨,让我感触颇深。我很荣幸参与到观潮这么重要的探讨中来,郝叶力的三视角理论留给我深刻印象,帮助我对网络主权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论坛整体内容也给人启发。”俄罗斯安全互联网联盟总干事丹尼斯·大卫多夫(后称“丹尼斯”)则表示:“三视角理论的框架就像金字塔模型一样,这个模型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基础,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后续将按照这个框架进一步深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戴维斯与丹尼斯不仅在“三视角”理论上持相同观点,还不约而同的认为,透明互信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基础。戴维斯表示,在美国战略中,国家权力的元素包括外交权力、信息权力(公营和私营领域的信息、独立的新闻、媒体的信息、个人和群体的信息)、经济权力、执法权力、情报权力和军事权力。“我的经验告诉我网络权力可以增强或衰减传统的实际权力。在很多情况下,国家实际权力和网络权力实际上是混在一起的。这种混合是因为现在世界的互联性越来越高了,大家也都依赖于信息技术、运行技术、物联网技术。各种权力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种界限的模糊带来的不好后果就是网络安全的不确定性。”戴维斯说,“如果一个人在网络空间犯错,带来的后果更不可设想。这就相当于一个非国家实体得到一个国家或者是非国家实体的支持,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需要我们关注这个方面的风险。还有一些趋势是我们比较担心的,网络权力有可能渗透到其他国家权力当中。网络空间也应该运用和平时期的原则,网络空间具体边界的定义需要讨论,应该建立在透明互信的基础上。”相比之下,丹尼斯的发言惊人得多:“如果说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只有三个国家拥有真正的主权,美国、中国、俄罗斯。这是很遗憾的观点,但这却是真实的观点。权力有很多要素,其中一个要素就是主权,包括在现实物理世界中和虚拟世界中的主权。互联网基础设施安全取决于如何更好地治理互联网。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一个现实冲突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互联网是由一个政府主导的,就是美国。从美国政府到国际社会,在经过两年时间的讨论和谈判之后,还是保持这种现状,没有什么变化,互联网还是美国控制的。我们需要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达成全新的国际协议,包括俄罗斯等国家扮演怎样的责任。有些国家需要在通信、技术、网络标准等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互联网治理,必须以透明的方式来进行,在国际法律框架之外,需要各方建立互信。来自荷兰莱顿大学的罗杰·克里姆斯教授认为,网络安全影响到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就意味着要保证网络空间能够推动国际和平。所以我们也要用网络政策来避免冲突,必须要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减少互相之间的冲突和伤害。在网络空间中,政府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去应对网络攻击。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各国政府未来会面临更大的责任。政府和其他行为主体在决策结构和战略背景之下需要部署哪样的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必须要找到方式,在这些重要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沟通。尊重国际差异构建新“秩序”原美国国土安全部网络安全部门副部长、现美国东西方研究所全球副总裁美国发言人布鲁斯·麦康纳(后称“麦康纳”)认为,各国间文化和政治的差异是造成网络空间治理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现在全球的互联网的价值达到全球空运网络的100倍。关于网络空间的行为却没有具体的协议。国际差异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属性被增强了。互联网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忽视界限的,并不关注组织内部的传统层级障碍,自然也超越了正常的国界,影响生计和民众安全。互联网给建立国家和秩序带来挑战。”麦康纳说:“当旧的秩序在死去,新的秩序没有诞生的时候就会产生危机,中美两个国家是网络空间的领袖,要在网络空间中做出正确的行为,必须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中国和美国政府也需要跟ICT公司、民间团体进行合作,推进国家和企业扮演的角色。不要指责对方,大国在网络空间中是有共同利益交汇点的,我们应该以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找到我们能够达成一致观点的地方,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郝叶力特别强调:“秩序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外力,需要国家、政府层面制定规则,技术本身不会提供秩序和安全,需要主权来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美国信息技术行业协会总裁兼CEO迪恩·高菲尔德认为,郝叶力提出的“三视角”理论框架,非常具有创新性,共享信息、共享想法是能够推动创新的。技术的创新,让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已经发生了重要改变,挽救生命、让数百万人口脱贫、让每个人生活得更加丰富……,但同时,也让这个世界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要看到网络安全方面的进展,需要通过政府、公民、企业的一起努力,直接沟通应对这些问题,包括主权的问题、全球治理的问题、多利益相关方治理模式的问题。迪恩·高菲尔德说:“我并不是单纯的代表我背后60多家创新公司,而是我们在推动人类共同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技术是人类想法的化身,它帮助人类超越自己,能做到原来不能做的事情。我们大家在一条船上。尽管我们有很多差异,有很多阻隔,有些是看得见的,有些是看不见的。如果我们相互之间直接沟通,保证我们都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担起自己的领导力,忽略那些简单的做法,用更深入的做法来解决问题、取得进展。”14718841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杨阳环球时报147188412000011["9CaKrnJPEJj","9CaKrnJPvjx","9CaKrnJKhQm","9CaKrnJGQHU","9CaKrnJFQQc"]{"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环球时报记者 曲翔宇】22日,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闭门论坛“观潮”上,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观潮”2016洲际论坛主席郝叶力提出的“三视角”理论,获得了中、美、俄、欧等多国智库和专家学者的认同,与会各方在全球网络治理、解决国际网络安全问题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一致认为应该从国家、国际、国民三个视角来综合考虑网络安全问题,“三视角”理论框架为解决争议提供了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三视角”理论阐述网络主权的对立统一当今,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盛行,网络安全问题丛生。如何进行全球网络治理、解决国际网络安全问题,各国间一直颇多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网络主权”上。郝叶力指出,网络主权与互联网精神、人权和多利益攸关方是各国争议的三大焦点,实质上体现的国家、国民和国际这三大网络空间行为体的利益诉求。这三大行为体各自从自身出发,对另外两大行为体普遍忽视,从而形成了目前各执己见,难以调和的局面。想建立稳定、和谐的网络空间,需要从三大行为体的视角审视网络空间的全貌,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视另外两方。 “三视角”理论,是从三大行为体国家、国民、国际这“三点”出发,用“三边”连成兼顾完整又聚焦收敛的共视区,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里,将网络空间分成“三层”,即基础、应用和核心三个层次。“三点”在“三边”的框架内分“三层”有效对话,从而跳出单点迷思和二元对立,不同层面区别对待,达成和谐共治的稳定三角。“过去习惯于把网络主权的争论焦点放在网络空间到底应不应该有主权,也就是放在主权的演进性或延伸性上,其实这根本就是不需要争论的事实,网络空间早就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郝叶力认为:“分歧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网络主权,而在于承认主权覆盖哪些区域,这个问题反映了不同国家对网络安全的痛点是不一样的。国际社会应当尊重和理解各国的不同关切。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的关键,是用分层的方法来具体分析网络主权的可分性,进而找到主权排他性与让渡性的适用域。虽然传统主权天然的是排他的,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网络主权是需要让渡的,物理层、应用层具有开放共享的让渡性,核心层具有不可侵犯的排他性。不允许滥用互联网的联通性来挑战主权国家的核心利益,也不能以传统主权的排他性来动摇全球一网的基础平台。让渡与排他的比重关系是因网络主权能否得到国际规则的尊重而改变。”透明互信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基础前美国陆军少将、现任Palo Alto Networks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安全官约翰·戴维斯(后称“戴维斯”)在观潮结束后表示:“开诚布公的探讨,让我感触颇深。我很荣幸参与到观潮这么重要的探讨中来,郝叶力的三视角理论留给我深刻印象,帮助我对网络主权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论坛整体内容也给人启发。”俄罗斯安全互联网联盟总干事丹尼斯·大卫多夫(后称“丹尼斯”)则表示:“三视角理论的框架就像金字塔模型一样,这个模型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基础,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后续将按照这个框架进一步深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戴维斯与丹尼斯不仅在“三视角”理论上持相同观点,还不约而同的认为,透明互信是网络空间治理的基础。戴维斯表示,在美国战略中,国家权力的元素包括外交权力、信息权力(公营和私营领域的信息、独立的新闻、媒体的信息、个人和群体的信息)、经济权力、执法权力、情报权力和军事权力。“我的经验告诉我网络权力可以增强或衰减传统的实际权力。在很多情况下,国家实际权力和网络权力实际上是混在一起的。这种混合是因为现在世界的互联性越来越高了,大家也都依赖于信息技术、运行技术、物联网技术。各种权力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种界限的模糊带来的不好后果就是网络安全的不确定性。”戴维斯说,“如果一个人在网络空间犯错,带来的后果更不可设想。这就相当于一个非国家实体得到一个国家或者是非国家实体的支持,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需要我们关注这个方面的风险。还有一些趋势是我们比较担心的,网络权力有可能渗透到其他国家权力当中。网络空间也应该运用和平时期的原则,网络空间具体边界的定义需要讨论,应该建立在透明互信的基础上。”相比之下,丹尼斯的发言惊人得多:“如果说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只有三个国家拥有真正的主权,美国、中国、俄罗斯。这是很遗憾的观点,但这却是真实的观点。权力有很多要素,其中一个要素就是主权,包括在现实物理世界中和虚拟世界中的主权。互联网基础设施安全取决于如何更好地治理互联网。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一个现实冲突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互联网是由一个政府主导的,就是美国。从美国政府到国际社会,在经过两年时间的讨论和谈判之后,还是保持这种现状,没有什么变化,互联网还是美国控制的。我们需要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达成全新的国际协议,包括俄罗斯等国家扮演怎样的责任。有些国家需要在通信、技术、网络标准等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互联网治理,必须以透明的方式来进行,在国际法律框架之外,需要各方建立互信。来自荷兰莱顿大学的罗杰·克里姆斯教授认为,网络安全影响到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就意味着要保证网络空间能够推动国际和平。所以我们也要用网络政策来避免冲突,必须要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减少互相之间的冲突和伤害。在网络空间中,政府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去应对网络攻击。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各国政府未来会面临更大的责任。政府和其他行为主体在决策结构和战略背景之下需要部署哪样的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必须要找到方式,在这些重要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沟通。尊重国际差异构建新“秩序”原美国国土安全部网络安全部门副部长、现美国东西方研究所全球副总裁美国发言人布鲁斯·麦康纳(后称“麦康纳”)认为,各国间文化和政治的差异是造成网络空间治理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现在全球的互联网的价值达到全球空运网络的100倍。关于网络空间的行为却没有具体的协议。国际差异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属性被增强了。互联网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忽视界限的,并不关注组织内部的传统层级障碍,自然也超越了正常的国界,影响生计和民众安全。互联网给建立国家和秩序带来挑战。”麦康纳说:“当旧的秩序在死去,新的秩序没有诞生的时候就会产生危机,中美两个国家是网络空间的领袖,要在网络空间中做出正确的行为,必须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中国和美国政府也需要跟ICT公司、民间团体进行合作,推进国家和企业扮演的角色。不要指责对方,大国在网络空间中是有共同利益交汇点的,我们应该以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找到我们能够达成一致观点的地方,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郝叶力特别强调:“秩序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外力,需要国家、政府层面制定规则,技术本身不会提供秩序和安全,需要主权来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美国信息技术行业协会总裁兼CEO迪恩·高菲尔德认为,郝叶力提出的“三视角”理论框架,非常具有创新性,共享信息、共享想法是能够推动创新的。技术的创新,让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已经发生了重要改变,挽救生命、让数百万人口脱贫、让每个人生活得更加丰富……,但同时,也让这个世界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要看到网络安全方面的进展,需要通过政府、公民、企业的一起努力,直接沟通应对这些问题,包括主权的问题、全球治理的问题、多利益相关方治理模式的问题。迪恩·高菲尔德说:“我并不是单纯的代表我背后60多家创新公司,而是我们在推动人类共同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技术是人类想法的化身,它帮助人类超越自己,能做到原来不能做的事情。我们大家在一条船上。尽管我们有很多差异,有很多阻隔,有些是看得见的,有些是看不见的。如果我们相互之间直接沟通,保证我们都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担起自己的领导力,忽略那些简单的做法,用更深入的做法来解决问题、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