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Z5ZN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新华网评:以“两个关键”应对“四大考验”/e3pmub6h5/e3prvedcq“全面从严治党”系列评论之七马若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两个关键”,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两个关键”存在内在的递进逻辑,第一个“关键”是第二个“关键”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更是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决不能大意。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同时,第二个“关键”也是对第一个“关键”的深化和展开。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如果管党不力,就有可能造成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如果治党不严,就有可能导致肌体腐烂,面临被淘汰甚至灭亡的危险。灭亡不是危言耸听,量变可能引起质变,而管党治党方面的反面教材也有不少,我们必须以此为警示,吸取其中的深刻教训。我们要把严的要求贯彻管党治党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我们在管党治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应对“四大考验”,必须坚持“两个关键”。一方面,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基层离群众最近,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紧密,也是反腐败斗争的重点防区。不断加强基层反腐力度,实现反腐无死角,能够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制度治党,向制度建设要长效。比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强化纪检监察部门自身建设,畅通社会监督和举报渠道,加大案件曝光力度,等等。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面对严峻考验,唯有全面从严治党,方能运筹帷幄之中;面对繁重任务,唯有全面从严治党,方能决胜千里之外。系列之一: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95年砥砺奋进,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被国际社会广泛称道的“中国奇迹”,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应牢牢抓住从严治党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有助于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推动从严治党脚步不断向前迈进。系列之二:从严治党离不开群众监督群众监督并非易事,它需要真切的诚意,更需要制度的保障。最重要的,是要破除三种障碍:一是信息不对称,群众无从监督;二是渠道不畅通,群众无法监督;三是作用难发挥,群众无心监督。我们需要通过加强信息公开、畅通渠道、明晰对群众监督回应的权责、强化群众监督作用的发挥,来厚植群众监督的基础、扩大群众监督的空间、助推群众监督的动力。系列之三:从严治党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事求是掌握民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分析民意,不仅要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意识,更要将行动和实践踩在“点子”上,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到实惠的事。系列之四:期待全面从严治党掀开新的篇章无论准则还是条例,我们党均曾制定实施过,并曾发挥出其在特定阶段的历史作用。但是30多年来,形势任务和党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旧的制度与新实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崭新而生动的实践需要我们着眼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来制定准则、修订条例。当前,党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是来自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落实从严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必须坚持依法依规管党治党,全方位构筑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不断开创党的制度建设新局面。系列之六:抓好“关键少数”,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要理解抓好“关键少数”的重要意义,就需要运用辩证的哲学思维,充分认识到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中的作用。所谓“关键少数”,一般是事物的最关键部分,虽然数量少,但在发展过程中作用最大、效果最明显,是引领事物发展的最大优势。作为执政兴国的骨干和中坚,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都会对社会风气、时代风貌的形成和走向产生关键影响。1481263218000责编:千帆新华网148126321800011[]{"email":"qianfan@huanqiu.com","name":"千帆"}
“全面从严治党”系列评论之七马若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两个关键”,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两个关键”存在内在的递进逻辑,第一个“关键”是第二个“关键”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更是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决不能大意。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同时,第二个“关键”也是对第一个“关键”的深化和展开。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如果管党不力,就有可能造成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如果治党不严,就有可能导致肌体腐烂,面临被淘汰甚至灭亡的危险。灭亡不是危言耸听,量变可能引起质变,而管党治党方面的反面教材也有不少,我们必须以此为警示,吸取其中的深刻教训。我们要把严的要求贯彻管党治党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我们在管党治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应对“四大考验”,必须坚持“两个关键”。一方面,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基层离群众最近,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紧密,也是反腐败斗争的重点防区。不断加强基层反腐力度,实现反腐无死角,能够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制度治党,向制度建设要长效。比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强化纪检监察部门自身建设,畅通社会监督和举报渠道,加大案件曝光力度,等等。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面对严峻考验,唯有全面从严治党,方能运筹帷幄之中;面对繁重任务,唯有全面从严治党,方能决胜千里之外。系列之一: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95年砥砺奋进,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被国际社会广泛称道的“中国奇迹”,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应牢牢抓住从严治党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有助于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熔炉真正“热”起来,推动从严治党脚步不断向前迈进。系列之二:从严治党离不开群众监督群众监督并非易事,它需要真切的诚意,更需要制度的保障。最重要的,是要破除三种障碍:一是信息不对称,群众无从监督;二是渠道不畅通,群众无法监督;三是作用难发挥,群众无心监督。我们需要通过加强信息公开、畅通渠道、明晰对群众监督回应的权责、强化群众监督作用的发挥,来厚植群众监督的基础、扩大群众监督的空间、助推群众监督的动力。系列之三:从严治党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事求是掌握民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分析民意,不仅要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意识,更要将行动和实践踩在“点子”上,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到实惠的事。系列之四:期待全面从严治党掀开新的篇章无论准则还是条例,我们党均曾制定实施过,并曾发挥出其在特定阶段的历史作用。但是30多年来,形势任务和党内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旧的制度与新实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崭新而生动的实践需要我们着眼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来制定准则、修订条例。当前,党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是来自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落实从严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必须坚持依法依规管党治党,全方位构筑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不断开创党的制度建设新局面。系列之六:抓好“关键少数”,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要理解抓好“关键少数”的重要意义,就需要运用辩证的哲学思维,充分认识到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中的作用。所谓“关键少数”,一般是事物的最关键部分,虽然数量少,但在发展过程中作用最大、效果最明显,是引领事物发展的最大优势。作为执政兴国的骨干和中坚,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都会对社会风气、时代风貌的形成和走向产生关键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