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6CcN作者:杨建国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杨建国:农产品上行千万不能忘了初心/e3pmub6h5/e3pn03vit写在前面: 想要偷学一两招农产品上行“速成法”的朋友,你可能要失望了。 本期对话,两位嘉宾石聚彬、刘五一用各自的案例、视野和思路,讲述同样一个“真理”:农产品上行,没有所谓的捷径和窍门。 那有的是什么呢? 石聚彬说,要不忘初心,要相信科学,要真正了解和研究透整个行业,要把精力聚焦在本行业上,要十年磨一剑,坚持坚持再坚持; 刘五一说,要选对领头人,要选准产品,要用好各类平台和渠道,要通过专业社等组织起来,要做出个性化特质; 两位嘉宾讲的都是行业最根基、最耗时费力,也最不光鲜惹眼的地方,所谓大道至简。 我们还在抬头,试图高谈阔论一些新“风向”,包括新零售等,但两位嘉宾用经验告诉我们,不要因此乱了分寸,要脚踏实地,走稳扎实基本的每一步; 对话中,石聚彬说:我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个行业,你的产品只要比别人强一点,就形成差异化了。 这句话朴素极了,可就是特别有力量。 而这就是本期对话,我们和两位嘉宾,唯一想要告诉你们的。(文/江朝博) 主持人杨建国(右一)与石聚彬(左一)、刘五一(左二) 1月31日,老杨会客厅农产品上行专场举行,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主持人杨建国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河南省政协常委、郑州市供销社主任刘五一,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农产品这么好,为什么卖不掉? 三位嘉宾,现场近50名农产品相关行业从业者、媒体代表等,近三个小时的互动交流,究竟有哪些答案?我们为你梳理出了几条精华。 一、供给侧改革对农产品上行意味着什么? 石聚彬:供给侧改革中,国家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对于我们农副产品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是两个转换。 第一个转换,我们国家现在正是一个物资文明阶段向精神文明转换,这样的话对我们农产品、销售品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第二个转换,快消品领域,2017年中国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追求贵价的消费者已经超过平均值,低价的产品现在都是在萎缩的。 从一产角度来说,关键问题是,农副产品要由原来由数量现在必须变成质量。 因为原来量变是要填饱肚子,现在这些东西都过剩,不是农副产品卖不出去,而是农副产品质量有待于提高,高质量的农副产品才是重要的。 从二产来说,农产品从集贸市场等销售出去,就还是农副产品,而如果通过工厂背书,做成标准,农产品就变成了商品。 从田间地头直接到了市场之间,农产品的质量没有人来承担,卖了之后就走了,你不知道该找谁。而二产加工,能够提供信誉背书,出现质量问题,是可追溯的。 所以,农产品转换成商品的整个过程,一产到二产,二产到三产,谁能把这个产品做得更贴近消费者,更贴近市场,让消费者能够体验到,提供更多优质产品之外,还有文化的内涵,有更好的服务能够贴近,这个产品就会卖得更好。 二、供给侧改革中,农民该怎么办? 刘五一:做农产品上行时,我们对农民的要求包括:从种子选择、土地整理、施肥、后期管理,到收获,再到做出产品后,把农产品链条延长,做出一些增加值等等。 你想想,一个农民也就5—10亩地,让他具备辨别真假种子的能力,施肥时要能把配方做好,然后要把土壤适应哪个农产品做好,还要把整个庄家维护,包括应对天气转变等做好。最后收获以后,还要让他卖出好价钱和做电商。 我说,这样对农民的要求太高了。你看哪个工厂的工人,要从头到尾,又要做模具,又要做钢水。 我的想法是,要做专业社、联合社,就像一个蜜蜂的蜂巢一样,蜂王只有一个,不管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要有一个领头人,其他再分工协作。 如果专业社能够承担这方面的任务,实际上对国家也会做出一些贡献。 三、农产品该怎么转型升级? 石聚彬:农产品转型升级,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能源的转型,原来是高排放适应不了当前绿色发展要求,转型必须把能源这一块转起来; 二是通过技术装备升级农副产品的品质内涵。 你要相信科学,相信科学技术装备,真正把有效的农业资源给它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品质的内涵,要靠技术装备突破,而不是通过手工。 三是生产工艺的转型。食品加工当中有九个创新,原料的创新,配方的创新,生产工艺的创新,技术装备的创新,包装形式的创新,包装规格的创新,包装材料的创新。九大创新做得好,才能使农副产品上行中情况有所改变。 四是品牌文化的升级。你说你的产品做得再好,你没有品牌,没有文化来作为支撑还是难叫响它。 五是人才的创新。前面四个转型靠什么来完成?靠人才。如果说没有人才的升级转型,前面四个转型是荒唐的,知行合一才是最终的。 四、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能更好地推动农产品上行? 刘五一:在农产品上行方面,中国需要一个进步过程,无论是文化,企业,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以所谓订单是加工为例,市场和农民约定好,以什么样的价格,拿到什么样的产品。但在具体操作中,很容易出现,一旦市场价格比较高,约定就不容易兑现。 而且经常一个产品,来自很多家,品牌不一样,浇水等培育过程也不一样。 总之,就是没有标准化,农产品很难上行。 供销社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的专业社能够把能人集聚在一起,让销售能人管销售,生产能人管生产,实现规模化农资的投入,地膜、化肥、灌溉等等。 农民手里拿到的产品质量,通过专业社或是供销社等机构和平台的组织和背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质量。 五、未来更看好实体店还是电商? 石聚彬:我认为线下的渠道将来会更好。 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尤其是有些特殊品种还是从品质和质量是有差距的。 我相信,有些东西我们自己吃,可能会在线上买。但如果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送老师,送帮助我们的恩人,我绝对不会在线上买东西,我绝对会在线下买东西。 我们买产品有四到,一是听到、二是看到,三是摸到,四是体验到。只有通过这四到,你才会来购买这个产品。而要做到这四到,只有去实体店。 当然,如果线下开实体店,还是就产品卖产品,还是不行,你需要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很多文化体验和品质体验。 未来,要从四个纬度来开实体店:首先就要让大家能够来品尝,来体验;二是要有休闲的地方,要有坐的人们让人看;三是你产品的一种展示;四是作为线上线下的融合点,送货或者说消费者直接到店里提货。必须具备四位一体的功能,才能把店面的体验,客户的体验做得更好。 六、老百姓该如何用好电商平台? 刘五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人,二是产品,三是借助与渠道和手段,必须要用好所有渠道和平台,包括微博、微信等等。 人是最关键的,也是第一位的,再好的事情如果没有人来推动,也不行。 产品选不好,定位不清,也不方便运输,容易坏掉等等,肯定也不合适。 最后要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平台。这方面,在郑州供销官方微博推动下,全系统组建电子商务企业6家,发展网店52家,在服农助农方面,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 我也谈下个人对微博和微信的看法: 微博是大江大海,微信可能是局域性的,类似湖泊。当然,对于农产品上行来说,各有各的优点,否定任何一个都是不合适的。 七、农产品没有标准怎么办? 石聚彬:农产品上行中,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起个好名字。一个好的名字胜过千军万马。以好想你为例,这个名字本身就能自带流量给大家传播。 第二个是,要先做出标准。 没有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不要紧,我们自己企业要做一个自己的标准。你生产出来这个产品要真的让消费者,让市场认可。不要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大家最后都不知道你到底是个什么样。 做出标准的时间就是打出自己特色的时间,你做大的时间可能就会影响了这个行业的标准。 最后,主持人杨建国还是用五个关键词总结了本期对话: 关键词1:借力 农产品上行要善于借力,用好包括直播、微博等新平台新通道。 关键词2:差异化 面对同质化比较严重的农产品市场,如何真正找准特色,做到差异化发展,是农产品上行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3:体系 无论是企业层面的公司+基地+农户,还是基层层面的农户+合作社,农产品上行需要用组织、体系来更好地把分散的力量集聚到一起。 关键词4:质量 农产品上行,没有农产品的质量保证,剩下的所有方法都是空中楼阁。 关键词5:创新 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保证农产品能够持续上行。 151788534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翟亚菲环球网151788534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8/0206/10/51/20180206105116553.jpg{"email":"zhaiyafei@huanqiu.com","name":"翟亚菲"}
写在前面: 想要偷学一两招农产品上行“速成法”的朋友,你可能要失望了。 本期对话,两位嘉宾石聚彬、刘五一用各自的案例、视野和思路,讲述同样一个“真理”:农产品上行,没有所谓的捷径和窍门。 那有的是什么呢? 石聚彬说,要不忘初心,要相信科学,要真正了解和研究透整个行业,要把精力聚焦在本行业上,要十年磨一剑,坚持坚持再坚持; 刘五一说,要选对领头人,要选准产品,要用好各类平台和渠道,要通过专业社等组织起来,要做出个性化特质; 两位嘉宾讲的都是行业最根基、最耗时费力,也最不光鲜惹眼的地方,所谓大道至简。 我们还在抬头,试图高谈阔论一些新“风向”,包括新零售等,但两位嘉宾用经验告诉我们,不要因此乱了分寸,要脚踏实地,走稳扎实基本的每一步; 对话中,石聚彬说:我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个行业,你的产品只要比别人强一点,就形成差异化了。 这句话朴素极了,可就是特别有力量。 而这就是本期对话,我们和两位嘉宾,唯一想要告诉你们的。(文/江朝博) 主持人杨建国(右一)与石聚彬(左一)、刘五一(左二) 1月31日,老杨会客厅农产品上行专场举行,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主持人杨建国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河南省政协常委、郑州市供销社主任刘五一,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农产品这么好,为什么卖不掉? 三位嘉宾,现场近50名农产品相关行业从业者、媒体代表等,近三个小时的互动交流,究竟有哪些答案?我们为你梳理出了几条精华。 一、供给侧改革对农产品上行意味着什么? 石聚彬:供给侧改革中,国家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对于我们农副产品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是两个转换。 第一个转换,我们国家现在正是一个物资文明阶段向精神文明转换,这样的话对我们农产品、销售品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第二个转换,快消品领域,2017年中国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追求贵价的消费者已经超过平均值,低价的产品现在都是在萎缩的。 从一产角度来说,关键问题是,农副产品要由原来由数量现在必须变成质量。 因为原来量变是要填饱肚子,现在这些东西都过剩,不是农副产品卖不出去,而是农副产品质量有待于提高,高质量的农副产品才是重要的。 从二产来说,农产品从集贸市场等销售出去,就还是农副产品,而如果通过工厂背书,做成标准,农产品就变成了商品。 从田间地头直接到了市场之间,农产品的质量没有人来承担,卖了之后就走了,你不知道该找谁。而二产加工,能够提供信誉背书,出现质量问题,是可追溯的。 所以,农产品转换成商品的整个过程,一产到二产,二产到三产,谁能把这个产品做得更贴近消费者,更贴近市场,让消费者能够体验到,提供更多优质产品之外,还有文化的内涵,有更好的服务能够贴近,这个产品就会卖得更好。 二、供给侧改革中,农民该怎么办? 刘五一:做农产品上行时,我们对农民的要求包括:从种子选择、土地整理、施肥、后期管理,到收获,再到做出产品后,把农产品链条延长,做出一些增加值等等。 你想想,一个农民也就5—10亩地,让他具备辨别真假种子的能力,施肥时要能把配方做好,然后要把土壤适应哪个农产品做好,还要把整个庄家维护,包括应对天气转变等做好。最后收获以后,还要让他卖出好价钱和做电商。 我说,这样对农民的要求太高了。你看哪个工厂的工人,要从头到尾,又要做模具,又要做钢水。 我的想法是,要做专业社、联合社,就像一个蜜蜂的蜂巢一样,蜂王只有一个,不管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要有一个领头人,其他再分工协作。 如果专业社能够承担这方面的任务,实际上对国家也会做出一些贡献。 三、农产品该怎么转型升级? 石聚彬:农产品转型升级,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能源的转型,原来是高排放适应不了当前绿色发展要求,转型必须把能源这一块转起来; 二是通过技术装备升级农副产品的品质内涵。 你要相信科学,相信科学技术装备,真正把有效的农业资源给它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品质的内涵,要靠技术装备突破,而不是通过手工。 三是生产工艺的转型。食品加工当中有九个创新,原料的创新,配方的创新,生产工艺的创新,技术装备的创新,包装形式的创新,包装规格的创新,包装材料的创新。九大创新做得好,才能使农副产品上行中情况有所改变。 四是品牌文化的升级。你说你的产品做得再好,你没有品牌,没有文化来作为支撑还是难叫响它。 五是人才的创新。前面四个转型靠什么来完成?靠人才。如果说没有人才的升级转型,前面四个转型是荒唐的,知行合一才是最终的。 四、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能更好地推动农产品上行? 刘五一:在农产品上行方面,中国需要一个进步过程,无论是文化,企业,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以所谓订单是加工为例,市场和农民约定好,以什么样的价格,拿到什么样的产品。但在具体操作中,很容易出现,一旦市场价格比较高,约定就不容易兑现。 而且经常一个产品,来自很多家,品牌不一样,浇水等培育过程也不一样。 总之,就是没有标准化,农产品很难上行。 供销社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的专业社能够把能人集聚在一起,让销售能人管销售,生产能人管生产,实现规模化农资的投入,地膜、化肥、灌溉等等。 农民手里拿到的产品质量,通过专业社或是供销社等机构和平台的组织和背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质量。 五、未来更看好实体店还是电商? 石聚彬:我认为线下的渠道将来会更好。 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尤其是有些特殊品种还是从品质和质量是有差距的。 我相信,有些东西我们自己吃,可能会在线上买。但如果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送老师,送帮助我们的恩人,我绝对不会在线上买东西,我绝对会在线下买东西。 我们买产品有四到,一是听到、二是看到,三是摸到,四是体验到。只有通过这四到,你才会来购买这个产品。而要做到这四到,只有去实体店。 当然,如果线下开实体店,还是就产品卖产品,还是不行,你需要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很多文化体验和品质体验。 未来,要从四个纬度来开实体店:首先就要让大家能够来品尝,来体验;二是要有休闲的地方,要有坐的人们让人看;三是你产品的一种展示;四是作为线上线下的融合点,送货或者说消费者直接到店里提货。必须具备四位一体的功能,才能把店面的体验,客户的体验做得更好。 六、老百姓该如何用好电商平台? 刘五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人,二是产品,三是借助与渠道和手段,必须要用好所有渠道和平台,包括微博、微信等等。 人是最关键的,也是第一位的,再好的事情如果没有人来推动,也不行。 产品选不好,定位不清,也不方便运输,容易坏掉等等,肯定也不合适。 最后要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平台。这方面,在郑州供销官方微博推动下,全系统组建电子商务企业6家,发展网店52家,在服农助农方面,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 我也谈下个人对微博和微信的看法: 微博是大江大海,微信可能是局域性的,类似湖泊。当然,对于农产品上行来说,各有各的优点,否定任何一个都是不合适的。 七、农产品没有标准怎么办? 石聚彬:农产品上行中,要做好两件事。 一是,起个好名字。一个好的名字胜过千军万马。以好想你为例,这个名字本身就能自带流量给大家传播。 第二个是,要先做出标准。 没有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不要紧,我们自己企业要做一个自己的标准。你生产出来这个产品要真的让消费者,让市场认可。不要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大家最后都不知道你到底是个什么样。 做出标准的时间就是打出自己特色的时间,你做大的时间可能就会影响了这个行业的标准。 最后,主持人杨建国还是用五个关键词总结了本期对话: 关键词1:借力 农产品上行要善于借力,用好包括直播、微博等新平台新通道。 关键词2:差异化 面对同质化比较严重的农产品市场,如何真正找准特色,做到差异化发展,是农产品上行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3:体系 无论是企业层面的公司+基地+农户,还是基层层面的农户+合作社,农产品上行需要用组织、体系来更好地把分散的力量集聚到一起。 关键词4:质量 农产品上行,没有农产品的质量保证,剩下的所有方法都是空中楼阁。 关键词5:创新 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保证农产品能够持续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