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6HFu作者:李晟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李晟:美国新版《核态势审议报告》解读/e3pmub6h5/e3pn4bi4t华盛顿时间2月2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发布2018年版《核态势审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渲染国际局势的“恶化”,对美国的核战略、核政策作出调整,不但决定升级美国核武库并扩大核武器的使用范围,而且将俄中视为主要威胁,将严重影响全球战略稳定。“报告”突出核威慑并强调核武力,重启极具冷战色彩的核大国竞争模式。与此前泄露的草案和人们的普遍预期相比,报告中出现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表述,如“不希望将俄罗斯或中国看作敌人,而且寻求与这两个国家建立稳定的关系”,恪守对军控条约的承诺且“有意参与慎重的军备控制谈判”,并表示“不会恢复核爆炸试验”等。但“报告”的正式文本还是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与前几届美国政府相比,特朗普政府更加重视核武器这份最危险的冷战遗产,提出了对美国核武库进行升级改造的具体措施,着眼大国核竞争进行大幅度的核态势调整。一是将俄罗斯和中国列为主要核威胁。2010年版《核态势审议报告》认定的三大威胁为核恐怖主义威胁、核扩散威胁、中国和俄罗斯的传统核威胁。新版“报告”则将俄罗斯和中国列为主要核威胁。文中160处提到俄罗斯,55处提及中国,其中9处将俄罗斯与中国相提并论,且绝大多数为贬义。此外,“报告”也称朝鲜的核武器进展、伊朗的核设施以及核恐怖主义对美国构成威胁。二是扩大核武器使用范围。2010年版的报告称核武器的根本作用是遏止核攻击,并称仅会在极端情况下使用核武器。新版“报告”不但强调核威慑的重要作用,而且重申对延伸核威慑的承诺,并将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极端情况”的范围明确扩大到“非核侵略”,称将在遭到“重大非核战略攻击”、如民众或基础设施遭到重大攻击时使用核武器。关于这种“极端情况”是否包括网络或生物攻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胡德在“报告”发布吹风会上被问及时未作正面回答,而是表示对此类攻击的反击包括核或非核手段,将视“情形”和“后果”而定,并称对“极端情况”保持一定的模糊性是美国的一贯政策。三是追求绝对优势的核能力。“报告”似乎认为,只有在今后数十年中每年投入4%的国防预算,花上这么一大笔开支才能赢得与俄中在核领域的战略竞争。“报告”指出,为了威慑潜在敌人不对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国发动任何规模的核袭击,要打造“现代、灵活和抗打击的安全和有把握的核能力”,继续保持三位一体的核力量,逐步实现升级换代并实现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现代化,包括增加低当量核武器的数量和种类。四是加强核常结合的作战准备。“报告”提出要加强对核军事与非核军事计划的整合,包括对美国核力量与非核力量作战行动的整合,保持“整合的、灵活的和适应性强的核与非核能力”,显示美军将为核常结合的作战样式做好充分准备。“报告”为寻求美国绝对安全调整核态势,导致世界更不安全。“报告”充斥追求绝对安全的理念,其基本思路是“以战止战”,即打造可以应对各种威胁的、占绝对优势的核打击能力,包括非战略核打击能力,以遏制任何敌手对美国发起攻击。这看上去似乎能够给美国带来绝对安全,但其实未必。一是核扩散风险更加难以遏制。基辛格博士早就睿智地指出,“一方的绝对安全,意味着另一方的绝对不安全”。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常规军事能力的美国还要强力发展核武,必定会引发各国担忧,推升相关国家发展核及非核战略武器谋求安全保障的冲动。二是全球核裁军更加难以实现。冷战以来,美苏(俄)间通过一系列军控安排大幅度削减了核武器,显著降低了核战争风险。如今的美国政府渲染核竞争,升级核武库并部署全球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这就很难让其他核国家将核武库削减到很低水平,甚至加剧以美俄为主要相关方的核军备竞赛。三是核恐怖威胁更加难以消除。美国的核武器,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恐怖活动其实难以构成威慑,特别是难以遏阻针对美国的非对称核恐怖活动。上述风险的存在,恐难以得出美国会更加安全的结论。 “报告”扩大核武器使用范围,导致核战争风险进一步上升。一方面,“报告”强调美国核力量对“核和非核侵略”的独特威慑作用,明确将核武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应对“重大非核战略攻击”。“报告”宣称,扩大灵活的美国核选项可确保潜在的敌人不会认为他们在有限的核升级中能得到任何优势、从而减低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因而是提高了核门槛。但“报告”将核武器使用范围扩大到应对非核战略攻击并增加低当量核武器数量,而且对“极端情况”的范畴保持模糊,势必导致核武器更容易被使用,特别是美国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上升,事实上是降低了核门槛。另一方面,“报告”以俄罗斯核态势调整为由增加低当量核武器,包括从潜艇发射的低当量核导弹,更是进一步增加核战争风险。“报告”认为俄罗斯在核武器制造能力和非战略力量方面具备相对于美国及其盟友的巨大优势;美国进行的核态势调整,是要让俄罗斯认识到,即使是首先有限使用核武器也将付出“不可估量的和无法承受的代价”。然而,且不论俄罗斯将对美国的核态势调整作何反应,低当量核武器本身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模糊战略武器和非战略武器的界限,导致决策者更会轻易使用;二是被袭击者难以判断来袭导弹的当量性质,因误判引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增大;三是所谓的“低当量”核武器,其当量也大致相当于美国投放到广岛的当量为16千吨、导致7万人丧生的原子弹,依然有巨大的毁伤力。“报告”提出针对中国的“量身定制”核战略,表明美国对华核威慑政策进一步升级。“报告”调整美国对华核战略,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从美国对华总体战略看,早在本世纪初上台执政的小布什政府就曾把中国列为竞争对手,认为中国有潜力对美国构成挑战。“911”以后,美国的战略关注一度转向打击恐怖主义,而在如今取得反恐阶段性胜利后再次聚焦“大国长期竞争”。从不久前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看,美国的眼中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才是主要竞争对手,下决心采取全方位措施赢得与中俄的战略竞争。而在中俄之间,美国认为俄罗斯是在走下坡路的国家,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国家,对中国更是警惕和防范。从美国对华核战略看,美国早就将中国的核力量视为威胁。2002年版《核态势审议报告》指称中国正在进行的核与非核力量现代化,是可能导致美国卷入紧迫或潜在突发事件的国家,并将中国列为核打击对象国。2010年版《核态势审议报告》,则将中国同俄罗斯并列为美国三大核威胁之一。2018年版“报告”则称,中国扩大并推进其核力量的现代化,在武器库中添加新型的有针对性的核能力,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传统军事优势构成挑战。为此,“报告”明确了针对中国的“量身定制”的威慑战略,旨在“防止中国发生误判,认为可以通过有限的战区核能力占据优势,或认为有限使用这种核能力是可以被接受的。”2010年版的报告曾提出愿与中国构建“核战略稳定”,但这次“报告”不再提及。“报告”虽然也提到将“继续与中国开展对话,加强对彼此核政策、核战略和核能力的了解,提高透明度,并致力于管理误判误解的风险”,但在大量渲染中国核威胁的辞藻面前,这种表述显得空洞无力。这次“报告”不但对与中国发展何种战略关系保持模糊,而是进一步强调对华威慑,表明美国对华核战略已从奥巴马政府的“核战略稳定”转向“核战略威慑”。美国核态势调整旨在损害中国的战略威慑力,中国有能力从容应对。一方面,要对中国长期奉行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保持充分信心。回顾过去,中国老一代领导人在中国面临特别困难的安全环境、军事反击手段也非常有限的历史条件下,仍坚持核禁忌,坚持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核政策,坚持核战略的自卫防御性质。基于该政策,中国坚持核力量的“精干有效”原则,打造了一支规模不大但结构体系合理,数量很少但安全可靠、具备最起码的核报复能力的战略核力量,夯实了核力量这一维护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重要战略基石。另一方面,中国不会用核武器主动去威胁别人或打击别人,不需具备美国所追求的那种占绝对优势的核打击能力,但应打造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战略力量,确保具备可靠的生存能力和二次打击能力,从而进一步慑止核攻击,防止核战争。我们无意参与军备竞赛,同时也要警惕被拖入军备竞赛。有人说美国的核力量足以将世界毁灭数十次,而中国只要具备毁灭任何对手一次的能力,就能确保核威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15185710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翟亚菲环球网151857108000011["9CaKrnK6GbN","9CaKrnK6BZW","9CaKrnK6oDY","9CaKrnK6osh","9CaKrnK63l7"]
华盛顿时间2月2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发布2018年版《核态势审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渲染国际局势的“恶化”,对美国的核战略、核政策作出调整,不但决定升级美国核武库并扩大核武器的使用范围,而且将俄中视为主要威胁,将严重影响全球战略稳定。“报告”突出核威慑并强调核武力,重启极具冷战色彩的核大国竞争模式。与此前泄露的草案和人们的普遍预期相比,报告中出现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表述,如“不希望将俄罗斯或中国看作敌人,而且寻求与这两个国家建立稳定的关系”,恪守对军控条约的承诺且“有意参与慎重的军备控制谈判”,并表示“不会恢复核爆炸试验”等。但“报告”的正式文本还是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与前几届美国政府相比,特朗普政府更加重视核武器这份最危险的冷战遗产,提出了对美国核武库进行升级改造的具体措施,着眼大国核竞争进行大幅度的核态势调整。一是将俄罗斯和中国列为主要核威胁。2010年版《核态势审议报告》认定的三大威胁为核恐怖主义威胁、核扩散威胁、中国和俄罗斯的传统核威胁。新版“报告”则将俄罗斯和中国列为主要核威胁。文中160处提到俄罗斯,55处提及中国,其中9处将俄罗斯与中国相提并论,且绝大多数为贬义。此外,“报告”也称朝鲜的核武器进展、伊朗的核设施以及核恐怖主义对美国构成威胁。二是扩大核武器使用范围。2010年版的报告称核武器的根本作用是遏止核攻击,并称仅会在极端情况下使用核武器。新版“报告”不但强调核威慑的重要作用,而且重申对延伸核威慑的承诺,并将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极端情况”的范围明确扩大到“非核侵略”,称将在遭到“重大非核战略攻击”、如民众或基础设施遭到重大攻击时使用核武器。关于这种“极端情况”是否包括网络或生物攻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胡德在“报告”发布吹风会上被问及时未作正面回答,而是表示对此类攻击的反击包括核或非核手段,将视“情形”和“后果”而定,并称对“极端情况”保持一定的模糊性是美国的一贯政策。三是追求绝对优势的核能力。“报告”似乎认为,只有在今后数十年中每年投入4%的国防预算,花上这么一大笔开支才能赢得与俄中在核领域的战略竞争。“报告”指出,为了威慑潜在敌人不对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国发动任何规模的核袭击,要打造“现代、灵活和抗打击的安全和有把握的核能力”,继续保持三位一体的核力量,逐步实现升级换代并实现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现代化,包括增加低当量核武器的数量和种类。四是加强核常结合的作战准备。“报告”提出要加强对核军事与非核军事计划的整合,包括对美国核力量与非核力量作战行动的整合,保持“整合的、灵活的和适应性强的核与非核能力”,显示美军将为核常结合的作战样式做好充分准备。“报告”为寻求美国绝对安全调整核态势,导致世界更不安全。“报告”充斥追求绝对安全的理念,其基本思路是“以战止战”,即打造可以应对各种威胁的、占绝对优势的核打击能力,包括非战略核打击能力,以遏制任何敌手对美国发起攻击。这看上去似乎能够给美国带来绝对安全,但其实未必。一是核扩散风险更加难以遏制。基辛格博士早就睿智地指出,“一方的绝对安全,意味着另一方的绝对不安全”。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常规军事能力的美国还要强力发展核武,必定会引发各国担忧,推升相关国家发展核及非核战略武器谋求安全保障的冲动。二是全球核裁军更加难以实现。冷战以来,美苏(俄)间通过一系列军控安排大幅度削减了核武器,显著降低了核战争风险。如今的美国政府渲染核竞争,升级核武库并部署全球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这就很难让其他核国家将核武库削减到很低水平,甚至加剧以美俄为主要相关方的核军备竞赛。三是核恐怖威胁更加难以消除。美国的核武器,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恐怖活动其实难以构成威慑,特别是难以遏阻针对美国的非对称核恐怖活动。上述风险的存在,恐难以得出美国会更加安全的结论。 “报告”扩大核武器使用范围,导致核战争风险进一步上升。一方面,“报告”强调美国核力量对“核和非核侵略”的独特威慑作用,明确将核武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应对“重大非核战略攻击”。“报告”宣称,扩大灵活的美国核选项可确保潜在的敌人不会认为他们在有限的核升级中能得到任何优势、从而减低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因而是提高了核门槛。但“报告”将核武器使用范围扩大到应对非核战略攻击并增加低当量核武器数量,而且对“极端情况”的范畴保持模糊,势必导致核武器更容易被使用,特别是美国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上升,事实上是降低了核门槛。另一方面,“报告”以俄罗斯核态势调整为由增加低当量核武器,包括从潜艇发射的低当量核导弹,更是进一步增加核战争风险。“报告”认为俄罗斯在核武器制造能力和非战略力量方面具备相对于美国及其盟友的巨大优势;美国进行的核态势调整,是要让俄罗斯认识到,即使是首先有限使用核武器也将付出“不可估量的和无法承受的代价”。然而,且不论俄罗斯将对美国的核态势调整作何反应,低当量核武器本身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模糊战略武器和非战略武器的界限,导致决策者更会轻易使用;二是被袭击者难以判断来袭导弹的当量性质,因误判引发核战争的可能性增大;三是所谓的“低当量”核武器,其当量也大致相当于美国投放到广岛的当量为16千吨、导致7万人丧生的原子弹,依然有巨大的毁伤力。“报告”提出针对中国的“量身定制”核战略,表明美国对华核威慑政策进一步升级。“报告”调整美国对华核战略,其实并不令人意外。从美国对华总体战略看,早在本世纪初上台执政的小布什政府就曾把中国列为竞争对手,认为中国有潜力对美国构成挑战。“911”以后,美国的战略关注一度转向打击恐怖主义,而在如今取得反恐阶段性胜利后再次聚焦“大国长期竞争”。从不久前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看,美国的眼中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才是主要竞争对手,下决心采取全方位措施赢得与中俄的战略竞争。而在中俄之间,美国认为俄罗斯是在走下坡路的国家,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国家,对中国更是警惕和防范。从美国对华核战略看,美国早就将中国的核力量视为威胁。2002年版《核态势审议报告》指称中国正在进行的核与非核力量现代化,是可能导致美国卷入紧迫或潜在突发事件的国家,并将中国列为核打击对象国。2010年版《核态势审议报告》,则将中国同俄罗斯并列为美国三大核威胁之一。2018年版“报告”则称,中国扩大并推进其核力量的现代化,在武器库中添加新型的有针对性的核能力,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传统军事优势构成挑战。为此,“报告”明确了针对中国的“量身定制”的威慑战略,旨在“防止中国发生误判,认为可以通过有限的战区核能力占据优势,或认为有限使用这种核能力是可以被接受的。”2010年版的报告曾提出愿与中国构建“核战略稳定”,但这次“报告”不再提及。“报告”虽然也提到将“继续与中国开展对话,加强对彼此核政策、核战略和核能力的了解,提高透明度,并致力于管理误判误解的风险”,但在大量渲染中国核威胁的辞藻面前,这种表述显得空洞无力。这次“报告”不但对与中国发展何种战略关系保持模糊,而是进一步强调对华威慑,表明美国对华核战略已从奥巴马政府的“核战略稳定”转向“核战略威慑”。美国核态势调整旨在损害中国的战略威慑力,中国有能力从容应对。一方面,要对中国长期奉行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保持充分信心。回顾过去,中国老一代领导人在中国面临特别困难的安全环境、军事反击手段也非常有限的历史条件下,仍坚持核禁忌,坚持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核政策,坚持核战略的自卫防御性质。基于该政策,中国坚持核力量的“精干有效”原则,打造了一支规模不大但结构体系合理,数量很少但安全可靠、具备最起码的核报复能力的战略核力量,夯实了核力量这一维护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重要战略基石。另一方面,中国不会用核武器主动去威胁别人或打击别人,不需具备美国所追求的那种占绝对优势的核打击能力,但应打造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战略力量,确保具备可靠的生存能力和二次打击能力,从而进一步慑止核攻击,防止核战争。我们无意参与军备竞赛,同时也要警惕被拖入军备竞赛。有人说美国的核力量足以将世界毁灭数十次,而中国只要具备毁灭任何对手一次的能力,就能确保核威慑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