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naR1作者:周显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周显:有必要在香港增建爱国学校/e3pmub6h5/e3pr9baf6今天香港的政治困局,源自教育系统的失败,这已是有广泛共识的事情。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在7月1日的“冲击立法会”事件后发言称,他做特首时推行通识教育、改革中国历史课程是导致现在青年出问题的重要原因。当时的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则反驳说,当年的通识教育课程经过审慎讨论,设计全面,希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并不承认这是失败。从其言论可知,直到现在,他们仍未明白教育失败的真正的原因,正因不明,失败也就有了必然性。 一言以蔽之,教育失败是政治问题。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教协(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的成员,而教协领导层成员绝大多数是反中的泛民派。在这个情况下,政治教育往往倾向于反中的一方,而课程内容过度追求多角度思维、讨论和任意性,最终都导向对祖国的离心倾向。 通识教育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不顾现实、盲目地一意推行,就是空中楼阁。今日大量香港青少年上街,正是当年错误教育政策造成的恶果。那么,香港特区政府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政策,才可以把教育拨乱反正呢?是不是取消通识教育,重新把中国历史列入必修科,便可解决问题呢? 这当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大错已经铸成,小修小补的作用太小,难以奏效。 实际上,在1997年之前,香港的爱国教育是有根基的,著名的5所“爱国中学”分别是汉华、培侨、香岛、福建和旺角劳工子弟中学(即今天的“创知中学”),其教员一般是爱国的教联(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员。这些学校并没获得港英政府任何的津贴补助,毕业生更是受尽歧视,不能申请当公务员,由于其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英文水平也不高。然而,这些学校就是在这样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培养出大量的爱国分子,许多毕业生更成为了现在爱国阵营的稳定栋梁。 我想问一句﹕为什么在回归之后,爱国学校的数目竟然一间也没有增加呢?所有政治上的障碍已经没有了,政府可以提供津贴、毕业生可以申请当公务员。再说,中国内地的经济实力已经不可与50年前同日而语,当年尚可苦苦支撑,现在可以提供的资助是当年的十倍百倍。 有人认为,回归以后,爱国学校的历史任务已完结了。但现实已告诉了我们,这想法是错的,爱国学校任重而道远,有必要大幅增加。 有人对我说,教联的人才库不足,培养不出足够的教师。可是,现在不是一年两年,而是22年过去了,只要有决心,22年有什么做不出来?如果今日有三四十所爱国中学,其毕业生可能有大量中资机构优先聘请,今日的政治局势,也许就完全不同了。 再讲高等教育。在回归以后,大学学位增加了1/3,而这1/3的名额,集中于香港现有的大学。我再问一下﹕第一,为什么没有人去创办私立的爱国大学?第二,像北大、清华这些国内的一流大学,为什么不在香港设立校区,培养出爱国的大学生? 很明显,回归以来香港教育的失败,并不在于现行教育系统,因为这是个沿袭多年的完善制度,但也因此有着强大的惰性,顺延港英政府的思想教育,受反中的教协控制。不管现在的香港特区政府投入多少资源,也无法扭转这个强大的惯性。纵观历史,对付传统惯性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另起炉灶。中国的优势是,炉灶本来就在,不用另起,只要把现在的去扩大就是了。(作者是香港时事评论员) 157055568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57055568000011[]{"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今天香港的政治困局,源自教育系统的失败,这已是有广泛共识的事情。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在7月1日的“冲击立法会”事件后发言称,他做特首时推行通识教育、改革中国历史课程是导致现在青年出问题的重要原因。当时的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则反驳说,当年的通识教育课程经过审慎讨论,设计全面,希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并不承认这是失败。从其言论可知,直到现在,他们仍未明白教育失败的真正的原因,正因不明,失败也就有了必然性。 一言以蔽之,教育失败是政治问题。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教协(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的成员,而教协领导层成员绝大多数是反中的泛民派。在这个情况下,政治教育往往倾向于反中的一方,而课程内容过度追求多角度思维、讨论和任意性,最终都导向对祖国的离心倾向。 通识教育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不顾现实、盲目地一意推行,就是空中楼阁。今日大量香港青少年上街,正是当年错误教育政策造成的恶果。那么,香港特区政府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政策,才可以把教育拨乱反正呢?是不是取消通识教育,重新把中国历史列入必修科,便可解决问题呢? 这当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大错已经铸成,小修小补的作用太小,难以奏效。 实际上,在1997年之前,香港的爱国教育是有根基的,著名的5所“爱国中学”分别是汉华、培侨、香岛、福建和旺角劳工子弟中学(即今天的“创知中学”),其教员一般是爱国的教联(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员。这些学校并没获得港英政府任何的津贴补助,毕业生更是受尽歧视,不能申请当公务员,由于其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英文水平也不高。然而,这些学校就是在这样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培养出大量的爱国分子,许多毕业生更成为了现在爱国阵营的稳定栋梁。 我想问一句﹕为什么在回归之后,爱国学校的数目竟然一间也没有增加呢?所有政治上的障碍已经没有了,政府可以提供津贴、毕业生可以申请当公务员。再说,中国内地的经济实力已经不可与50年前同日而语,当年尚可苦苦支撑,现在可以提供的资助是当年的十倍百倍。 有人认为,回归以后,爱国学校的历史任务已完结了。但现实已告诉了我们,这想法是错的,爱国学校任重而道远,有必要大幅增加。 有人对我说,教联的人才库不足,培养不出足够的教师。可是,现在不是一年两年,而是22年过去了,只要有决心,22年有什么做不出来?如果今日有三四十所爱国中学,其毕业生可能有大量中资机构优先聘请,今日的政治局势,也许就完全不同了。 再讲高等教育。在回归以后,大学学位增加了1/3,而这1/3的名额,集中于香港现有的大学。我再问一下﹕第一,为什么没有人去创办私立的爱国大学?第二,像北大、清华这些国内的一流大学,为什么不在香港设立校区,培养出爱国的大学生? 很明显,回归以来香港教育的失败,并不在于现行教育系统,因为这是个沿袭多年的完善制度,但也因此有着强大的惰性,顺延港英政府的思想教育,受反中的教协控制。不管现在的香港特区政府投入多少资源,也无法扭转这个强大的惯性。纵观历史,对付传统惯性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另起炉灶。中国的优势是,炉灶本来就在,不用另起,只要把现在的去扩大就是了。(作者是香港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