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UUyE作者:张雪松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雪松:两面日本,我们该信哪一个?/e3pmub6h5/e3pn4bi4t某种意义上说,当中国媒体遇上日本政客,注定就会成为一种过招。环球网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合组织的中国媒体人访日团集体采访日本外务省第一副相木原诚二,就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有媒体称“中国老大使和记者舌战日本少壮鹰派”,说得一点也不夸张。木原看相貌也就40出头的样子。他的来历不简单,他不是一般的官僚,是“政治家”。在日本能被称为“政治家”,一定是民选出身的议员,有选区,有自己的地盘,有后援团,有明确的政治主张。木原以“政治家”身份位列日本副外相,相当于我们序列里的“常务副外长”,是高配职务,所以,他的话是有一定分量的。问木原,8个问题有4个是围绕南海的。这也难怪,木原一开始就说“日本的外交政策不想牵制中国”。政客总要说些官话,但不想牵制中国,你修宪是干什么?你掺和南海局势是干什么?你和美国一唱一和、和菲律宾越南搞在一块儿又是干什么? 木原的回答相当干脆了当:“对在东海、南海问题上中国诉诸力量的单方面行动,日本有很大的担忧。”一方面他说“日本在南海问题上不会选边站”一方面又说“为了维护南海航行自由,日本会配合美国在南海的常态化巡航”。日本是南海的域外国家,属于南海问题非利益攸关方,这块儿已经够乱的了,没事儿你瞎掺和什么?木原说得依然直白,“日本80%的原油、60%的天然气进口经由南海,这条通道对日本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再往深里说,木原还是不兜圈子,“对中国运用军事力量解决南海问题,日本很忧虑,希望中国认真看待”。一句话,维护航行自由是幌子,配合美国和中国进行战略博弈是真。用舌战的一方、中国前驻日本大使陈健的话说:“木原是日本现政权当中少壮鹰派的代表。说话不兜圈子,直来直去,就是告诉你我的政策是什么,我要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少壮鹰派。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多少有点可怕的群体。安倍不也是这群人中的代表吗?如何与这些直来直去的雏鹰们打交道,是摆到中国外交面前的一道难题。谦谨的日本,强悍的日本。暧昧的日本,率直的日本。两副面相,摆在了我们面前。与日本媒体见面,话含蓄一些,但有些问题就是摆在那儿,该说还得说。中日媒体对话会云集了近40位中日各路媒体人。双方不约而同提到了最近的一份民调,中日两国都有八成民众对对方不怀好感。好感靠什么建立?两国媒体人都意识到,两国民众需要培育共同喜好、共同价值观,而媒体在引导民众客观理性看待对方方面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对话中也有强势的声音。《产经新闻》资深社论委员提到了中国的对日政策和“舆论环境”,常驻中国多年的《朝日新闻》记者甚至以自己遭受人身袭击这一事例攻击中国的“反日示威”,问题已相当尖锐。日本媒体批评中国,大凡动不动就上升到体制、制度、政府与社会关系等等,仿佛一上纲上线就占领了充足的道义制高点。中国文化传统历来强调修身,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些日本舆论批评中国的同时,不如对照一下自己,看看因何出现了“行有不得”的窘境。笔者上一次来日本是在2011年3月,赴日本报道东日本大地震。那时也是个樱花初开的时节,我去了东京、福岛县等灾区,采访了灾民,也采访了日本的众议员。老实说,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看到一个采访对象脸上有特别异样的表情,不管是悲伤,还是愤怒,都是淡淡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是日本式的味道。当时最深的感受是,遭受到这样大的灾难,日本人表现出的坚毅、镇定、平静、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也许这就是这个国家何以迅速强大的原因吧。去过东京市内的几家书店。出乎意料的是,右翼的书、说中国“不好”的书,或者干脆就是骂中国的书,占了政治类书籍的相当一部分,而且大部分都摆在书店一进门最显眼的地方。很多书,从书名、副标题,到腰封、推荐者的话,表达的意思都相当直露,并不含蓄,也不“暧昧”。作者和出版社可能都赚了不少,但喜欢读书的人,真正内心平和充满理性的人,会不会也会“爆买”呢?仅举一本日本的畅销书为例。书名《宰相的资格》,副题《为什么日本国力正在衰退?》。作者樱井良子,一位非常优雅的女性,作品曾获得日本的很多大赏,也得到了日本主流舆论界的认同。但全书俯拾皆是的右翼观点,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可以说相当刺眼。比如说到历史问题,作者说,“(在战争罪行问题上)一遇到责难就卑躬屈膝反复辩白,这样的战后体制,首相必须毅然决然地加以抛弃”。她还说,“(二战)我们的国家并没有战败,在日中关系问题上,首相害怕与中国对立,逃避现实,缩手缩脚,这样的情况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和中国的体制,充满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诋毁。一瞬间,我有点恍惚了,民粹主义的烈焰在这些人的心中狂舞,这跟我遇到的那些面目平静有如一潭静水的灾民,他们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吗?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民族,“同文明下的异文化”决定着中日有着相似的哲学理念。我们主张和谐共生,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中道自然;反对非此即彼,反对黑白对立,反对善恶二元。日本在二战中没有犯下过罪行吗?日本的战后和平体制真的一无是处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怎么可能只有恶没有善?日本一边倒追随美国制衡中国真的符合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吗?选择国家道路,政府需要多种选项,民间需要多重声音。但一边倒的绝对而极端的观点,是对平和理性的一种亵渎。这与“和”的中国文化精髓,与“和敬清寂”的日本气质,相去甚远。更何况,日本是一个以“民主主义”自居的现代国家,民主主义的重要根基是包容多元、允许异质,容许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存在。而今天的日本,另一种声音确实少了。两面日本时常让我们迷惑。真心希望,正确看待中国的声音,对中国友好的声音,持正确历史观的声音,期待中日友好和平的声音,这样的观点不会成为日本社会“非主流”的另类,这样的书籍不会摆放在书店某一个无人问津的偏僻角落,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这样持和平主义理念的人物不会成为形单影只的独行之人。(作者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副总监,中国媒体名人访日代表团成员)145981692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翟亚菲环球网145981692000011["9CaKrnJTz2n","9CaKrnJTdk5","9CaKrnJSVOt","9CaKrnJSM9w"]{"email":"zhaiyafei@huanqiu.com","name":"翟亚菲"}
某种意义上说,当中国媒体遇上日本政客,注定就会成为一种过招。环球网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联合组织的中国媒体人访日团集体采访日本外务省第一副相木原诚二,就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有媒体称“中国老大使和记者舌战日本少壮鹰派”,说得一点也不夸张。木原看相貌也就40出头的样子。他的来历不简单,他不是一般的官僚,是“政治家”。在日本能被称为“政治家”,一定是民选出身的议员,有选区,有自己的地盘,有后援团,有明确的政治主张。木原以“政治家”身份位列日本副外相,相当于我们序列里的“常务副外长”,是高配职务,所以,他的话是有一定分量的。问木原,8个问题有4个是围绕南海的。这也难怪,木原一开始就说“日本的外交政策不想牵制中国”。政客总要说些官话,但不想牵制中国,你修宪是干什么?你掺和南海局势是干什么?你和美国一唱一和、和菲律宾越南搞在一块儿又是干什么? 木原的回答相当干脆了当:“对在东海、南海问题上中国诉诸力量的单方面行动,日本有很大的担忧。”一方面他说“日本在南海问题上不会选边站”一方面又说“为了维护南海航行自由,日本会配合美国在南海的常态化巡航”。日本是南海的域外国家,属于南海问题非利益攸关方,这块儿已经够乱的了,没事儿你瞎掺和什么?木原说得依然直白,“日本80%的原油、60%的天然气进口经由南海,这条通道对日本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再往深里说,木原还是不兜圈子,“对中国运用军事力量解决南海问题,日本很忧虑,希望中国认真看待”。一句话,维护航行自由是幌子,配合美国和中国进行战略博弈是真。用舌战的一方、中国前驻日本大使陈健的话说:“木原是日本现政权当中少壮鹰派的代表。说话不兜圈子,直来直去,就是告诉你我的政策是什么,我要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少壮鹰派。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多少有点可怕的群体。安倍不也是这群人中的代表吗?如何与这些直来直去的雏鹰们打交道,是摆到中国外交面前的一道难题。谦谨的日本,强悍的日本。暧昧的日本,率直的日本。两副面相,摆在了我们面前。与日本媒体见面,话含蓄一些,但有些问题就是摆在那儿,该说还得说。中日媒体对话会云集了近40位中日各路媒体人。双方不约而同提到了最近的一份民调,中日两国都有八成民众对对方不怀好感。好感靠什么建立?两国媒体人都意识到,两国民众需要培育共同喜好、共同价值观,而媒体在引导民众客观理性看待对方方面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对话中也有强势的声音。《产经新闻》资深社论委员提到了中国的对日政策和“舆论环境”,常驻中国多年的《朝日新闻》记者甚至以自己遭受人身袭击这一事例攻击中国的“反日示威”,问题已相当尖锐。日本媒体批评中国,大凡动不动就上升到体制、制度、政府与社会关系等等,仿佛一上纲上线就占领了充足的道义制高点。中国文化传统历来强调修身,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些日本舆论批评中国的同时,不如对照一下自己,看看因何出现了“行有不得”的窘境。笔者上一次来日本是在2011年3月,赴日本报道东日本大地震。那时也是个樱花初开的时节,我去了东京、福岛县等灾区,采访了灾民,也采访了日本的众议员。老实说,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看到一个采访对象脸上有特别异样的表情,不管是悲伤,还是愤怒,都是淡淡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是日本式的味道。当时最深的感受是,遭受到这样大的灾难,日本人表现出的坚毅、镇定、平静、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也许这就是这个国家何以迅速强大的原因吧。去过东京市内的几家书店。出乎意料的是,右翼的书、说中国“不好”的书,或者干脆就是骂中国的书,占了政治类书籍的相当一部分,而且大部分都摆在书店一进门最显眼的地方。很多书,从书名、副标题,到腰封、推荐者的话,表达的意思都相当直露,并不含蓄,也不“暧昧”。作者和出版社可能都赚了不少,但喜欢读书的人,真正内心平和充满理性的人,会不会也会“爆买”呢?仅举一本日本的畅销书为例。书名《宰相的资格》,副题《为什么日本国力正在衰退?》。作者樱井良子,一位非常优雅的女性,作品曾获得日本的很多大赏,也得到了日本主流舆论界的认同。但全书俯拾皆是的右翼观点,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可以说相当刺眼。比如说到历史问题,作者说,“(在战争罪行问题上)一遇到责难就卑躬屈膝反复辩白,这样的战后体制,首相必须毅然决然地加以抛弃”。她还说,“(二战)我们的国家并没有战败,在日中关系问题上,首相害怕与中国对立,逃避现实,缩手缩脚,这样的情况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和中国的体制,充满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诋毁。一瞬间,我有点恍惚了,民粹主义的烈焰在这些人的心中狂舞,这跟我遇到的那些面目平静有如一潭静水的灾民,他们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吗?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民族,“同文明下的异文化”决定着中日有着相似的哲学理念。我们主张和谐共生,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中道自然;反对非此即彼,反对黑白对立,反对善恶二元。日本在二战中没有犯下过罪行吗?日本的战后和平体制真的一无是处吗?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怎么可能只有恶没有善?日本一边倒追随美国制衡中国真的符合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吗?选择国家道路,政府需要多种选项,民间需要多重声音。但一边倒的绝对而极端的观点,是对平和理性的一种亵渎。这与“和”的中国文化精髓,与“和敬清寂”的日本气质,相去甚远。更何况,日本是一个以“民主主义”自居的现代国家,民主主义的重要根基是包容多元、允许异质,容许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存在。而今天的日本,另一种声音确实少了。两面日本时常让我们迷惑。真心希望,正确看待中国的声音,对中国友好的声音,持正确历史观的声音,期待中日友好和平的声音,这样的观点不会成为日本社会“非主流”的另类,这样的书籍不会摆放在书店某一个无人问津的偏僻角落,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这样持和平主义理念的人物不会成为形单影只的独行之人。(作者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副总监,中国媒体名人访日代表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