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UUXw作者:张雪松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雪松:中日国民互不待见?去日本的比来中国的多?别被数字绕进去!/e3pmub6h5/e3pn4bi4t纠结的数字来日本的几天,注意到日本舆论在有意突出两组数字:一是好感度调查。一份日本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83%的日本被调查者对中国不抱亲近感,降至“历史最低”;相似地,中国之前公布的一份调查也说,八成被中国调查者对日本不抱好感。调查数据是否靠谱另说,中日国民对彼此的好感度正在严重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个是来往两国的游客人数。日本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赴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创纪录的469万人,比2014年直线上升107%,达到“历史最高”;与赴日游大红大紫相对照的是,2015年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人不温不火,保持在260万人左右,和前两年基本持平。简单说,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比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人多得多。一个是民间调查,一个是官方统计,看似一冷一暖,恰成有趣的对比。仿佛在说:中日两国国民互相不待见,但这么不待见日本,中国游客还是那么“大度”,偏爱去日本旅游,不但玩儿,还要“爆买”,买化妆品,买电饭锅,买马桶盖,买电吹风,买卫生巾,买药,买米,买所有能买的……这脸贴的。两组数字都能反映问题,总结起来一句话:中日关系受伤很深,民间交往还要继续。矛盾吗?不矛盾。而且,这么着就对了!坏事?国民好感度是一个凭主观测定的指标,国民感情、国民心理蕴乎其中,从统计意义上看并不精准,貌似都是一些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的东西,但依然可以看成是反映两国国家关系的间接指标,因为,它是在以“人”来感受和测试国家。 这两年,日本政府在右倾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否定侵略历史,不断扩军备战,追求“正常国家”定位,在外交上强势出击,一边倒追随美国,在亚太地区积极构建制衡中国的包围圈,“凸显力量”、“自我证明”、“强势回归”的迹象愈发明显。世界看到了一个处心积虑的日本,中国看到了一个咄咄逼人的日本。中日国民相互好感度降至历史最低,严重点说,说明中日关系正在面临最严峻局面、最困难时期;从轻处说,说明两国国民相互理解不足、相互信赖缺失,中日关系的复杂性、脆弱性跃然纸上。身处这样的国家关系,国民感情不受伤才怪。另一方面,说点深的,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受政策的影响,人受舆论的引导;同时,政策与舆论又不能不受到人的制约,毕竟二者不可能超脱民意太远。当下是东亚地区力量重组的关键时点,几方力量相互咬合、互掰手腕,用力之下,暂时谁还压不过谁:中国处在将起未起、力量螺旋上升的阶段,日本处在方向不明、用力过猛的阶段。一个上升,一个下沉,这个阶段的人心,最容易焦躁,最容易不稳。一个必须承认的现实是,两国民众在当下的环境和节点看对方,都有一些情绪在宣泄,两国的民间舆论场都有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在鼓荡。民意给外交出了个大难题。都说办外交最难,因为你既不能受制于街头和媒体,又不能飘在天上离地十万八千里。今天的中日国民,都需要把火降一降,让心静一静;两国政治家,更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施展更多的定力,运筹更大的谋略。中日政府此时重申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这一宣示当属明智之举。好事?再回到数字上。一方面中日国民相互好感度严重下降,一方面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急剧增多。两组数字之间其实毫无关联,但日本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和媒体,喜欢把两个事往一块儿搅和。前文说到的日本少壮鹰派、第一副外相木原诚二,在接受笔者的提问时就公然把责任推到了中国一边。他说,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近感降到了历史最低,同时日本对华投资减少,访华的游客也在减少,这说明中国的发展方向“不明”,日本对中国的“不安”在增加。毫无疑问,大臣把自己说拧巴了!突然想起一句大俗话: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套用一下就是: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国家关系的归国家关系,民间交流的归民间交流。二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但又不能合二为一、有你无我。两国关系不好,但中国游客依然踊跃出门,而且还集中涌到了日本家里头,旅游、消费、“爆买”,带火了日本旅游市场,给日本经济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自己也满足了诸多愿望。这本身是一场单纯的市场行为,有什么不对?中国人有钱了,愿意出去走走,近邻日本是一个不错的选项;日本商品有品质和信誉保障,对消费者来说,谁货优价廉、谁品质好信誉好服务好就买谁的,荷包正是最好的选票。今天的时代,不可能有一只大手阻挡你与世隔绝。推动中国游客竞相涌向日本的,恰恰是那只无形之手。去哪儿不去哪儿,市场说了算。再往大里说,民间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利益,这个原则一点没错;同时,民间往来又有自己的规律和选项,民间往来相对独立于官方关系,适时适度还可以进行调试和润滑,给国与国的外交关系提供伸缩转圜的空间。去到日本的中国游客多了,正说明中国国民正变得日益理智和成熟。做最自然而然的事,这是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气度。看看日本。日本人来中国旅游的并未减少,而是多年保持稳定,这里面当然有个人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原因,也有日本自身经济的原因,当然,如果我们中国的空气质量再好点、服务品质再好点、商品信誉再好点、旅游环境再好点,相信来中国的各国游客包括日本游客还会更多一些。不过,多与不多,与“方向感”似乎并无关系。国家和国民都要追求利益,但利益就是个多棱镜,它总是多面的。这两天的采访接连获得诸多利好消息。少壮鹰派木原副外相就透露,到2020年要让来日本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4000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而且,日本正在考虑对更多国家实行免签,其中包括中国。一方面说“不安”,一方面又释放利好,中日关系确实有点“复杂”。企业嗅觉则更为灵敏,日本全日空董事长伊东信一郎透露,将对中国游客实施“1.8万日元国内任意飞”的优惠政策,也就是说,中国游客只需花1000块人民币,就可以坐全日空从日本的这个城市飞到那个城市。看来,从政府到企业,这本账算得都相当精明。(作者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副总监,中国媒体名人访日代表团成员)14599014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zengjia环球网145990140000011["9CaKrnJT9uU","9CaKrnJOPex","9CaKrnJOtVW","9CaKrnJOeNp","9CaKrnJLQVn","9CaKrnJFQyp"]{"email":"zengjia@huanqiu.com","name":"zengjia"}
纠结的数字来日本的几天,注意到日本舆论在有意突出两组数字:一是好感度调查。一份日本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83%的日本被调查者对中国不抱亲近感,降至“历史最低”;相似地,中国之前公布的一份调查也说,八成被中国调查者对日本不抱好感。调查数据是否靠谱另说,中日国民对彼此的好感度正在严重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个是来往两国的游客人数。日本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赴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创纪录的469万人,比2014年直线上升107%,达到“历史最高”;与赴日游大红大紫相对照的是,2015年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人不温不火,保持在260万人左右,和前两年基本持平。简单说,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比来中国旅游的日本人多得多。一个是民间调查,一个是官方统计,看似一冷一暖,恰成有趣的对比。仿佛在说:中日两国国民互相不待见,但这么不待见日本,中国游客还是那么“大度”,偏爱去日本旅游,不但玩儿,还要“爆买”,买化妆品,买电饭锅,买马桶盖,买电吹风,买卫生巾,买药,买米,买所有能买的……这脸贴的。两组数字都能反映问题,总结起来一句话:中日关系受伤很深,民间交往还要继续。矛盾吗?不矛盾。而且,这么着就对了!坏事?国民好感度是一个凭主观测定的指标,国民感情、国民心理蕴乎其中,从统计意义上看并不精准,貌似都是一些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的东西,但依然可以看成是反映两国国家关系的间接指标,因为,它是在以“人”来感受和测试国家。 这两年,日本政府在右倾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否定侵略历史,不断扩军备战,追求“正常国家”定位,在外交上强势出击,一边倒追随美国,在亚太地区积极构建制衡中国的包围圈,“凸显力量”、“自我证明”、“强势回归”的迹象愈发明显。世界看到了一个处心积虑的日本,中国看到了一个咄咄逼人的日本。中日国民相互好感度降至历史最低,严重点说,说明中日关系正在面临最严峻局面、最困难时期;从轻处说,说明两国国民相互理解不足、相互信赖缺失,中日关系的复杂性、脆弱性跃然纸上。身处这样的国家关系,国民感情不受伤才怪。另一方面,说点深的,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受政策的影响,人受舆论的引导;同时,政策与舆论又不能不受到人的制约,毕竟二者不可能超脱民意太远。当下是东亚地区力量重组的关键时点,几方力量相互咬合、互掰手腕,用力之下,暂时谁还压不过谁:中国处在将起未起、力量螺旋上升的阶段,日本处在方向不明、用力过猛的阶段。一个上升,一个下沉,这个阶段的人心,最容易焦躁,最容易不稳。一个必须承认的现实是,两国民众在当下的环境和节点看对方,都有一些情绪在宣泄,两国的民间舆论场都有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在鼓荡。民意给外交出了个大难题。都说办外交最难,因为你既不能受制于街头和媒体,又不能飘在天上离地十万八千里。今天的中日国民,都需要把火降一降,让心静一静;两国政治家,更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施展更多的定力,运筹更大的谋略。中日政府此时重申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这一宣示当属明智之举。好事?再回到数字上。一方面中日国民相互好感度严重下降,一方面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急剧增多。两组数字之间其实毫无关联,但日本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和媒体,喜欢把两个事往一块儿搅和。前文说到的日本少壮鹰派、第一副外相木原诚二,在接受笔者的提问时就公然把责任推到了中国一边。他说,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近感降到了历史最低,同时日本对华投资减少,访华的游客也在减少,这说明中国的发展方向“不明”,日本对中国的“不安”在增加。毫无疑问,大臣把自己说拧巴了!突然想起一句大俗话: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套用一下就是: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国家关系的归国家关系,民间交流的归民间交流。二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但又不能合二为一、有你无我。两国关系不好,但中国游客依然踊跃出门,而且还集中涌到了日本家里头,旅游、消费、“爆买”,带火了日本旅游市场,给日本经济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自己也满足了诸多愿望。这本身是一场单纯的市场行为,有什么不对?中国人有钱了,愿意出去走走,近邻日本是一个不错的选项;日本商品有品质和信誉保障,对消费者来说,谁货优价廉、谁品质好信誉好服务好就买谁的,荷包正是最好的选票。今天的时代,不可能有一只大手阻挡你与世隔绝。推动中国游客竞相涌向日本的,恰恰是那只无形之手。去哪儿不去哪儿,市场说了算。再往大里说,民间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利益,这个原则一点没错;同时,民间往来又有自己的规律和选项,民间往来相对独立于官方关系,适时适度还可以进行调试和润滑,给国与国的外交关系提供伸缩转圜的空间。去到日本的中国游客多了,正说明中国国民正变得日益理智和成熟。做最自然而然的事,这是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气度。看看日本。日本人来中国旅游的并未减少,而是多年保持稳定,这里面当然有个人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原因,也有日本自身经济的原因,当然,如果我们中国的空气质量再好点、服务品质再好点、商品信誉再好点、旅游环境再好点,相信来中国的各国游客包括日本游客还会更多一些。不过,多与不多,与“方向感”似乎并无关系。国家和国民都要追求利益,但利益就是个多棱镜,它总是多面的。这两天的采访接连获得诸多利好消息。少壮鹰派木原副外相就透露,到2020年要让来日本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4000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而且,日本正在考虑对更多国家实行免签,其中包括中国。一方面说“不安”,一方面又释放利好,中日关系确实有点“复杂”。企业嗅觉则更为灵敏,日本全日空董事长伊东信一郎透露,将对中国游客实施“1.8万日元国内任意飞”的优惠政策,也就是说,中国游客只需花1000块人民币,就可以坐全日空从日本的这个城市飞到那个城市。看来,从政府到企业,这本账算得都相当精明。(作者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副总监,中国媒体名人访日代表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