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
中俄尴尬的“油谊”
导语:如今提到中俄关系,“历史最好时期”的定位表述似乎成了两国官方的“共识”。但提到中俄间将近20年未谈妥的能源合作,则给这两国亲密伙伴添加了一丝尴尬的气氛。为何“好伙伴”却难做成生意呢?
2013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习近平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
自2001年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来,中俄两国关系一直呈现稳步向前的良好态势。如今提到中俄关系,相信对于中俄两国来讲最大的印象就是“历史最好时期”。有媒体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成了两国的“共识”。2011年10月,《人民日报》发文认为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文中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中俄定期高层会晤及其他各层级交流磋商机制规格之高、组织结构之健全、涉及领域之广泛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大国关系中也十分罕见。”“中俄战略协作越来越密切。双方携手应对全球形势新变化,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了密切的协调配合,在涉及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有力维护了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双方战略互信持续深化。”【详细】
2012年1月,俄驻华大使拉佐夫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现在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中俄关系,两个国家的人民都应该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中俄关系状态。”2012年4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俄罗斯时也表示,“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两国立法机构和人民的友谊将更加牢固。”
2012年6月,俄总统普京更是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俄罗斯与中国:合作新天地》,指出,“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名符其实的国家间新型关系的典范,我们两国间没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成见。这就意味着俄中关系非常稳固,不受当前局势的影响,这一点在当今这个明显缺乏稳定和相互信任的世界里显得异常可贵。”他还强调,“俄罗斯与中国在所有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几乎是一致的”。2012年12月20日,普京在年终记者招待会上又说,“俄中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详细】
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邢广程认为:面对中国的强势发展,普京总统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战略判断,即中国经济增长绝不是威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没有野心争霸;中俄关系中的所有重大政治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党的十八大则明确指出,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而俄罗斯是中国最伟大的邻邦。这表明,中俄两国都有进一步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共同愿望。
事实上,自从1991年12月27日,在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以来,两国关系一直保持稳定,且发展很快,甚至被视为“新兴大国关系的典范”。
据专家介绍,普京充分认识到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一直把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保持国内团结和稳定作为优先的国家利益和执政的第一要务,在新的国际背景下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俄罗斯国家利益。
中国立场对俄罗斯战略安全很重要
近些年,俄罗斯外交的总原则是:国家利益至上,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突出经济外交,务实和避免对抗。从普京接任俄罗斯代总统到2000年6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出台,将国家的地缘战略利益和安全利益依然放在重要位次,同时强调了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性。从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至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加强了对国家地缘政治战略和传统安全利益的重视。而中俄关系则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中国对保证俄罗斯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认为,无论是确保俄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稳定,还是维持俄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都直接取决于中俄关系的性质和中国对俄罗斯的政策,因此,除了同中国建立积极和充实的睦邻关系外俄罗斯别无选择。
其次,中国对俄罗斯参与亚太事务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俄罗斯外交构想提出,俄罗斯在努力加入大西洋中心的同时也必须设法参与蓬勃发展的亚太中心的活动。这将有助于它的改革,也有利于提高它在世界经济进程中的影响和发挥跨欧亚的地缘政治潜力,俄罗斯希望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在帮助它进入亚太地区和实现其亚太政策方面可以提供有力的帮助。
第三,保证全球力量对比的均衡。由于俄罗斯的力量现在已大大被削弱,维护俄罗斯大国地位需要奉行均衡政策,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抵消西方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将中国当做它保持力量对比均衡的一个重要的砝码。
尤其是,自2011年底国家杜马选举开始,欧美国家便表现出支持俄反对派、反对普京当选的明显姿态,而西方和俄罗斯在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一系列热点地区,在削减战略核武器和欧洲导弹防御计划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上罔顾俄罗斯意愿,也令普京和许多俄罗斯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至于中国,正如许多分析家所言,在许多热点问题上和俄罗斯立场的异同,对俄罗斯而言已至关重要。
“使俄罗斯强大起来”的“开发远东”需要中国
18世纪,俄国启蒙学者罗蒙诺索夫曾言,俄罗斯的强盛有赖于西伯利亚。长期以来,俄罗斯开发远东,宣言多于行动。近年来,俄罗斯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远东开发。随着亚太地区政治经济重要性的上升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俄罗斯领导人开发远东的紧迫感明显增强。
开发远东也是普京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俄政治家在国家向何处去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是“退回欧洲”,与欧盟共同组成“欧洲的联盟”,还是“前进亚洲”,面向欣欣向荣的东方?2011年10月,普京撰文主张依托“欧亚联盟”,西接欧盟,东连亚太,自成世界一极,比肩美欧亚三大中心。此外,美国学者不久前抛出远东和西伯利亚理应成为“全人类共同财富”的论调,惹急了俄罗斯政治家。而同中国解决了边界问题令俄罗斯少了后顾之忧。俄罗斯开发远东与中国振兴东北相呼应,有利于两国进一步落实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俄罗斯希望亚太国家尤其是中国成为俄罗斯开发远东的战略伙伴。希望倚傍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中俄两国已制定了2015年前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2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而2011年仅为830亿美元。俄罗斯近期不断表现出对中国资金、市场的渴望。开发远东,普京已作出历史抉择。在他的战略设想中,在第一任期使俄罗斯站起来、第二任期使俄罗斯富起来之后,要在第三任期使俄罗斯强大起来,开发远东正是不可或缺的“抓手”。【详细】
中俄关系虽已“史上最好”,中国对俄罗斯也很重要,但仍无法掩饰两国关系多年来“政热经冷”的尴尬。据《财经》杂志报道,“这两个能源进出口结构上最具互补性的大国,2012年贸易额才刚刚突破900亿美元,不足中美贸易额的五分之一。”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曾在一个公开场合承认,中俄两国在相互投资方面并不那么理想,尽管投资额有所上升,但还不符合两国的潜力。
中俄在能源进出口结构上“最具互补性”
第一,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严峻,亟需大量油气。1、当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在中国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68%。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2030年煤仍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2、能源人均占有量也很低,虽然中国能源总量生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能源探明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3、从1992年开始,中国能源生产的增长幅度小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逐渐拉大,能源消费与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4、由于中国原油产量的增长大大低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造成中国石油供应短缺、进口依存度飙升。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8%。目前中国原油进口的60%以上来自于局势动荡的中东和北非,中国进口石油主要采取海上集中运输,原油运输约4/5通过马六甲海峡,形成了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马六甲困局”(the Malacca Dilemma)。
现在,中国还不是国际能源机构的成员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石油储备严重不足,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各成员国保持不低于其90天石油进口量的石油存量,而中国当前的紧急石油储备不到30天,这与国际能源机构的规定有很大的差距。综上可见,中国的能源安全,一方面是国内利用效率、相关体制不健全的原因,同时,也深深受困于能源开发与储备的不足,亟需外部的可靠能源卖家,尤其是油气资源。【详细】
第二,能源进口形势则更加严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称,全球能源格局正在调整和变化,特别是北美能源局势变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新的课题。报告认为:石油供应格局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数亚洲国家的石油消费进一步上升,对外依赖性有增无减,区内竞争也更激烈。中国在这次能源格局调整中成为最大利益相关者之一。报告同时指出,中亚和俄罗斯、非洲以及中东地区是中国能源资源进口的三大战略区,并建议中国要改变与中亚和俄罗斯“政冷经热”的局面,加快推进能源战略合作。
同时,亚太地区局势变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亚洲经济发展情况较为乐观,能源消费还将持续增长,特别是以中印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大国将给世界能源市场带来冲击,同时区域内的日韩也有大量能源进口需求,地区内能源竞争关系可能加剧。”亚太地区形势紧张也不利于开展能源合作,地区内国家间的争端加之一定程度的地区外国家的影响,使得地区内国家间不信任程度加深,不利于对政治局势敏感的能源供应。
另外,报告认为,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加剧了供应矛盾,中国、印度是伊朗的前两大石油消费国,对于中国来说,伊朗是中国原油进口的第三大来源地,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伊朗局势的演变对中印的石油消费具有一定影响,而日本福岛核事件之后的能源领域改革也为地区能源安全形势带来变数。
第三,与此同时,俄罗斯需要、也在寻求通畅的能源出口途径。俄罗斯是世界能源资源的生产与消费大国,油气储量与产量在世界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天然气资源和生产规模在世界上独占鳌头,石油产量也与目前的头号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不相上下,是最大的非欧佩克(OPEC)产油国。俄罗斯的油气集中度和巨大的资源潜力、庞大的油气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天然气公司与石油公司、统一的供油气系统以及油气产业连带效应彰显了以油气为代表的俄罗斯能源产业的巨大优势。2012年,俄罗斯累计开采天然气6550亿立方米,开采原油5.18亿吨。俄一次能源产量占到全球的11.5%左右。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之一,也是能源出口大国。长期以来,油气财富占到俄罗斯联邦预算收入的一半和GDP的20%。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虽然意识到了俄罗斯经济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的弊端,但却未找到改善的对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表示,俄罗斯是石油依赖型经济体,实际上不能划入被称作金砖五国(BRICS)的主要新兴国家之列。今后虽然有可能在经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当前在全球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与中国等完全不同。而俄罗斯国家杜马能源委员会主席助理吉米郝认为,作为全球传统能源生产大国,俄罗斯未来应继续巩固自身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地位,此外,加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将是俄罗斯保证能源出口通畅的重要途径。【详细】
但两国“将近20年”谈不成生意
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际能源政治论坛”上,有两个“不是问题”引起热议。第一句是国开行一高管称,“中国市场对俄罗斯能源、俄罗斯资源有持续需求,需求是持久的,需求是有支付保障的,资金不是问题”。第二句来自俄罗斯外交部经济合作司副司长萨瓦·米先生,其称,“包括天然气在内的大宗商品,俄罗斯完全能够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需求,供应不是问题。”最后主持人感慨:供应不是问题,商品不是问题,需求不是问题,支付货币不是问题,那什么是问题?夏义善则反问:为什么中俄两国在油气谈判方面创造了世界能源谈判史的纪录?谈了将近20年了! 【详细】
俄能源一半出口到欧洲。据报道,俄一次能源的一半出口到欧洲,欧洲也是俄罗斯煤炭和核燃料出口的主要市场。欧盟委员会认为,俄气涉嫌割裂天然气市场,妨碍欧盟成员国天然气的自由供应;涉嫌阻碍天然气供应的多样化;还涉嫌制定不公平的天然气价格,将其与油价挂钩。据欧盟宣布对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下称俄气)的反垄断调查显示,在中东欧八个国家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中,俄气是保加利亚唯一的天然气供应商,为波兰和匈牙利提供80%以上的天然气需求,为捷克提供70%以上的需求。报道称,2009年时,俄气因气价争端切断了管道过境国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整个欧洲冻得瑟瑟发抖”。忍无可忍的欧盟才开始了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探索,譬如启动“东方伙伴关系”计划、修建纳布科管道、发展新能源等等。媒体评论称:“重欧轻亚,是俄罗斯的传统。俄疆域横跨欧亚,但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政经重心均在欧洲。”
与中国谈“将近20年”无实质进展,俄方多次“食言”。中俄能源合作,可以追溯至1996年叶利钦访华时签署的《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定》,至今已有17年。在上世纪,中俄能源合作以贸易形式为主。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油气产量急剧下滑,急需通过发展中俄能源合作,特别是通过修建油气管道向中国输油,解决财政困难。彼时,中国油气需求有限,对中东以外的能源贸易重视不足。
进入本世纪,受原油对外依赖度不断攀升所困,可以绕过“马六甲瓶颈”的俄罗斯、中亚、缅甸均受到中国重视;并且,中国政府改变单一石油贸易做法,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争取份额油。中国开始以积极态度对待中俄能源合作,尤其是油气管道的建设。但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合作意愿却开始降温。
2000年,中俄双方达成协议,合作修建从伊尔库茨克州到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协议规定“管道于2005年铺设完成,每年由俄方向中方输送原油2000万吨,而后逐步增加到3000万吨”。2001年,中俄两国总理会晤时,正式签署协议,规定“中国为俄远东输油管道原油唯一接收国”。2002年12月普京访华,中俄首脑发表的联合声明称:“已达成协议的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按期实施。”2003年9月,中俄总理会晤,俄方再次承诺“将履行承诺,信守协议,一定完成两国输油管道建设”。在管道未建成前,俄将通过铁路每年向中国运送450万-550万吨原油,但此承诺并未兑现。
2004年,在俄方要求下,中国向俄罗斯石油公司(下称“俄油”)一次性贷款60亿美元,用于收购被俄政府强行拍卖的尤甘斯克公司(尤科斯公司的子公司)。作为交换,俄油答应从2004年至2010年内向中国提供4840万吨原油。但俄油认为油价一直在攀升,俄方吃了亏,无法按合同如数供应原油。
同时,普京打击俄罗斯石油寡头,导致“安大线”的主要推手尤科斯公司“被破产”,该项目也就被搁置。2003年6月,日本政府向俄政府提出,“全部接收油管的原油,出资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以及加大对俄远东投资等。”于是,俄称“因环保原因”决定取消安大线,改建为由安加尔斯克至俄远东港口纳霍德卡(即“安纳线”)。但因日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未能如愿,日本拒绝兑现优惠条件,俄遂又搁置了安纳线。
普京的俄罗斯能源内政、外交政策日益成型,对已私有化的油气资源重新国有化,对外资进入俄罗斯油气领域采取严苛限制。2002年底,中石油被迫退出斯拉夫石油公司股份的竞标。2006年,中国迎来“俄罗斯年”。中石油与俄气签署天然气供应备忘录,俄方同意从东、西两条线路向中国每年供应68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此后,天然气具体线路及气价从未能取得一致,直至2012年12月的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九次会晤,才有微弱进展。
2009年,金融危机重创俄罗斯。俄罗斯紧急出台了《203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提出能源出口市场多元化,不再紧盯欧洲市场,制定“东进”战略。其计划到2030年,亚太地区在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比重从3%提升至26%左右。
2012年12月25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ESPO)二期工程竣工。这条被称为“为亚洲而建的管道”全长4200公里,历时六年建成,预计2015年可达年输3000万吨的能力。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总裁托卡列夫称:“现在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的整个石油管道系统已经建成。如今从科济米诺湾出口的石油,35%将供应美国市场,28%将给中国,30%将给日本,还将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韩国。”
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义善认为,“中俄能源合作成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2012年没有实质性突破,距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的要求还有距离。”【详细】
俄罗斯国内对中国有“提防”与“失衡”心态
据《财经》杂志报道,一位中国社科院教授称,虽然普京在总统竞选中声称“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而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而成功的俄罗斯”。但在俄罗斯国内,“中国威胁论”、“黄祸”的说法,依然很有市场。“你可以回顾这么多年的中俄能源合作,你会发现,俄罗斯其实是时时、事事提防着中国崛起。否则,很难解释各种怪现象。”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马蔚云教授总结称,影响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主要是:俄罗斯对外国投资俄罗斯油气田的限制比较严格;俄罗斯国内有人害怕当中国的“原材料附庸”,这种心理不利于中俄能源合作;价格影响中俄能源合作;俄罗斯运输能力不足制约中俄石油贸易的增长;俄罗斯国内有人认为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被高估,影响中俄天然气合作。
王海运则认为,“能源资源附庸论”是个伪命题,但它的影响却在不断扩大。“能源资源贸易,说到底一定是互补互利的贸易。中俄双方的合作,和中国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原油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中国付钱,俄罗斯付油气,谈不上谁是谁的附庸。”
一位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则认为,中国过去是穷国、弱国,苏联是“老大哥”,但现在中国崛起后,一部分俄罗斯人心态失衡。“给欧洲富国供应资源不是资源附庸,怎么给中国供应资源就是?”【详细】
俄罗斯对中国多次“食言”,普京拿“能源”做外交平衡术
2012年12月25日,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ESPO)二期工程竣工。这条被称为“为亚洲而建的管道”全长4200公里,历时六年建成,预计2015年可达年输3000万吨的能力。这意味着,俄罗斯可凭借ESPO,不用提升原油产量,仅凭调整欧亚之间的输送量,就可实现对两大市场的干预。为避免涨价,欧洲一些买家已试图同俄油签订长期合同。
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学者刘旭指出,“油气仍是卖方市场,俄罗斯作为资源国并不着急;而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谁更有优势却很难讲,俄罗斯更多地在地缘政治上搞平衡,让几国一起来竞争它的油气。”
在欧亚诸国、亚太诸国间“对敲”,实现能源利益最大化,正是普京最拿手的能源外交术。中国必须意识到,俄罗斯虽大踏步“东进亚太”,但“亚太”并不单指能源饥渴的中国——比如,日本福岛核泄漏后,俄罗斯增加了对日本的液化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出口。同时,俄日双方成立了油气领域合作工作组,协商在海参崴合资建设LNG生产厂,以及在鄂霍茨克大陆架共同开展地质勘探。2011年9月,韩国与俄罗斯签订管道输气项目路线图,计划从2013年开始建设输气管道,2017年实现向韩国供应天然气。
诸多学者提及,对规划中通往中国的两条输气管线,俄罗斯明显地对西线有兴趣。中国资深石油专家张抗认为,这是因为西线气源来自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因为输往欧洲的气卖不出去,所以愿意给我们”。行业术语是:中俄西线输气管线,为俄气带来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套利机会。但张抗认为,这条线路只对俄罗斯有利,对中国无利。“我们要把西西伯利亚的气,从阿尔泰山引进中国,再穿过整个中国运到东南部,世界上也没见过建那么长的管线。”
迈克尔·伊科诺米迪斯在《石油的优势——俄罗斯的石油政治之路》一书中写道:“俄罗斯运用经典的帝国主义方式——分而治之,即将同一块胡萝卜抛给中国和日本、德国和英国,对将来的能源运输管道终点站故意含糊其辞,不奖励也不惩罚,最终结果完全取决于妥协与让步的程度。”但这种策略,亦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中俄天然气管道久拖不决下,中国迅速和土库曼斯坦敲定了西气东输二线。油气管线具有天然垄断性,一旦建成,其强大的锁定效应,将阻挡任何竞争者的加入 。
荷兰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能源问题研究专家马修·赫尔伯特撰文称,普京应调整俄罗斯能源政策,“对于东西伯利亚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俄应该将中国和欧洲视为主要合作伙伴,并尽早与中国在该地区展开合作。时间拖得越久,对俄越不利,因为这意味着在中国这个市场上,俄罗斯会彻底败给中亚”。
不过,也应看到其中的价格因素。据《财经》杂志报道,从商业层面讲,中国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尚未完成,面对俄方400美元/千立方米的要价,中方的承受能力远不及日本。后者作为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给出的价格也为全球最高,分别约为美国的3.67倍及欧洲的1.5倍。 【详细】
版权声明:环球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
报道,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 品:环球网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