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0
“人生导师”为何混不下去了
导语:11月17日,于丹在北大百年大讲堂的昆曲表演之后,受邀登台发表看法,遭遇台下观众的强烈反感,旋即尴尬下台。这件充满娱乐意味的事件,立即引起了舆论热议。是于丹没资格点评昆曲吗?还是听众们对她本人的厌恶?
于丹被“哄”下台,很多人认为她“超短裙、黑丝、细高跟”的不得体衣着是一大原因。荆楚网发表文章说:“于丹当晚身着黑色抹胸、黑色丝袜、黑色高跟鞋,走上舞台试图谈昆曲,有些不搭调。”网友“HelenClaire”的说法“穿着超短、黑丝、恨天高就上来了,实在不太尊重且有碍观瞻”,被媒体广泛转引。
“把自己误当专家”说
《北京晨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既然是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那么,做总结发言的时候,就应该由研究昆曲的专家或教授进行总结,最少,也应该是戏剧家进行总结,我想,北大不会缺少这样的人才,然而,主办方却请来了一个不懂昆曲的于丹,这是典型的名人崇拜热。”也有很多人认为,于丹并不懂昆曲,不适合在大师云集的舞台上点评昆曲。
“世俗的谦恭”说
《京华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双方的‘冲突’,更多的乃是因为一种世俗的谦恭所致。这种谦恭,极为常见于太多演出、文艺晚会、电视节目。说不完的感谢,表不完的祝愿,让观众陷入没完没了的虚情套话之中。说者或许真心,但听者早已不耐烦了,没有人有足够的耐心去听那种低水平重复、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致谢致敬词。即使是奥斯卡颁奖典礼引入幽默风趣的表达以调适观众气氛,人们也远谈不上欣赏而只能说是忍受罢了。……面对昆曲国粹,人们的崇敬之情不愿意被世俗的谦恭所打扰。显然,主持人没有把握这个观众心理,提出了让于丹上台。于丹也未必把握观众心理,一厢情愿代表观众表达内心的崇敬。”
“羡慕嫉妒恨”说天津网发表文章认为,于丹遭“嘘”,实际上源于人们对她的“羡慕、嫉妒、恨”,是自身气量狭小的体现。文章说:“几年前‘每日新说’就曾发表评论说,于丹是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者,这样的普及者在中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需要这样的普及者。于丹遭遇嘘声,深层原因基本上可以肯定为一种‘不服气’心理的宣泄——不能否认,于丹属于所谓‘畅销书文化’的受益者,现代媒体的包装作用不可忽视。这种文化背景,本身就容易被一些有精英学术背景的同行所轻视,如果这种轻视之外又加上了一层羡慕、嫉妒、恨,那么这嘘声就来得自然而然了。其实,‘畅销书文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值得人们羡慕、嫉妒、恨,对它眼红也好,鄙视也罢,都是自身气量狭小的体现。”
“厌恶学术明星”说华声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给于丹最准确的命名应该是“学术明星”。近年的来走红的“学术明星”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同样走红的是学术明星们的名利双收,或许这也是于丹被观众高呼“下去”的原因之一。
文中引微博网友“Warrenwei”认为,于丹是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在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引发当今社会众多的反感。有些人要当青年人的“人生导师”,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偏偏不把当年的奋斗秘笈,向后辈传播,倒是鼓捣出心灵鸡汤、人生哲学来误导后人:不要在乎工资、要懂得成长;要慢生活、要简单生活、要倾听心灵的声音……一帮指望着工资付房租的人,信了这种话能活下去吗?
文章指出,“于丹被赶下台,是偶然更是一种必然。从表象来看,作为明星,就是娱乐时代的产物,谁也不会保持永远的热度,必然有退出舞台的时刻。而深层次的来分析,中国缺少真正的学术大师,而竟然就有人喜欢听别人吹捧自己是大师,好象自己就是那全知全能的权威了,什么样的场合都非己莫属,什么样的场合都应该由其出面总结、指导……”
作家红荷认为,“其实于丹是人造的所谓大师,被人轰下台是早晚的事。课讲得好不等于学问高深,于丹充其量就是个老师,站在讲台讲课就行了,何苦到处扮大师状。”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张天蔚也认为,“于丹在北大被嘘,关键不在于她当时说了什么或曾经说过什么,而是她一向的言行,过度透支了公众对她的兴趣——时时说、到处说、什么都说。她的遭遇也提醒所有正在兴头上的公众人物:即使你回回口吐莲花,大伙也有听烦的时候。何况说得太多,‘心灵鸡汤’不断加水,既没有营养,也容易反胃。”
据凤凰网娱乐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你如何看待于丹北大遭遇呛声”的选项中,有65%的网友表示于丹以学术明星身份高调包装自己让人反感。
“公众不喜欢被代表”说微博网友“扬帆去远航”说:“昆曲表演已经结束了,于丹说主办者一再邀请她代表观众谈观后感,估计又是一番借题发挥的卖弄,观众不愿意被代表,讨厌她的那些道貌岸然的说教,所以轰她下去。”
《北京晨报》发表评论文章也称“‘被代表’的时代已终结”,文章说:“这也似乎给更多的名人明星们上了一课:别动辄就代表观众或公众,因为‘被代表’不出声的时代终已过去了。这就是说,不是大家不许于丹登台发表讲话,而是反感‘被代表’。是啊,谁也没有请你做代表(主办方除外),或者即使有观众请你做代表,但那也不是全体观众的委托,你咋就随便代表起全体观众呢,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唐骏:学历被揭造假,导师形象轰然倒塌
唐骏原本作为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被誉为“打工皇帝”,很多青年人也视之为偶像、人生导师。他也自视甚高,出版名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自传。2010年唐骏被卷入假学历事件,方舟子通过有力证据表明唐骏获得的文凭学历为美国野鸡大学文凭,同时美国华人和网友也展开调查发现唐骏的履历和个人经历多处造假,舆论公众对于唐骏的假文凭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事后唐骏选择沉默,唐骏事件给社会带来深刻反思。坊间遂传出其公司独立董事要求其下台的声音。而其诸多过往专利造假、学历造假、涉嫌苏州亿元骗贷均遭民间广泛关注!2012年6月19日晚,唐骏正式承认错误,为“学历门”道歉,并告诫年轻人:“好好学习”。最终,唐骏的“导师形象”轰然倒塌。
经微博认证的身份为“纽约中国电影节微电影奖项副秘书长”的“潘晓东”微博说:“同样是榜样,我就很欣赏俞敏洪和马云。他们是踏踏实实自己打拼出这些伟大的企业,人家说的话是真有水平。回去翻翻那几个大忽悠的书,全是假大空,神马‘别跟社会过不起,否则你会过不去’。类似唐骏,于丹的那一类,天天把自己弄得跟马云,俞敏洪平起平坐。公道自在人心,你不行就是不行,装不长久的!”
李阳:从疯狂的“励志导师”到“反面教材”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也是众所周知的青年导师级人物。他带领无数青年进入到学习的疯狂状态中。《纽约客》在有关疯狂英语的专题中评价李阳:“他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能让自己的学生学英语激动到泪流满面的人。”李阳获得了有很多称号,像爱国主义教育演讲家、英语口语魔术师、英语播种机、高分高能教练、英语教育界的比尔·盖茨,青少年的励志导师等等。
然而,2011年9月,李阳不得不面对“家暴事件”。这月4日,网上流传他对外籍妻子KIM实施家庭暴力的消息。网友发微博称遭到家庭暴力,并配发数张带伤照片,其后又在微博中表示“为了女儿”要求离婚。经李阳妻子的友人证实该网友确是李阳妻子本人。家暴事件引起了网友对他的声讨。
2011年9月11日,李阳在“家暴”事件之后公开作出回应。表示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他已和妻子签订了和解协议,并接受了心理咨询师的指点。他希望把自己作为一个反面教材,使社会在解决家庭暴力方面得到更多智慧。2012年6月17日,李阳在南京讲座,遭反家暴人士抗议。
司马南:演讲被扔鞋,遭遇说“不”的听众
司马南是当前中国思想界一位比较活跃的人物,他有时候被称为体制的辩护者,有时候被称为毛主义的“左派”。此前,他一直作为“反伪斗士”而出名。曾获“中国首届十大青年新锐人物”、“全国首届反伪科学特别贡献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改革开放30年杰出社会人物”提名。1999年,美国《亚洲周刊》“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50人”之一。
2012年10月7日晚,当司马南在海南大学演讲时,现场有位提问的同学,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屡次被司马南及主办方打断后,朝他“扔鞋”抗议。扔鞋事件被视为不同思想的一次冲突。支持司马南的人替他辩护,而讨厌他的人则暗中称快。但无论对于哪一方来说,在当前的环境下,似乎都难以赢得完全的观众,越来越容易遭遇说“不”的听众。按照以前的做法我行我素、宣传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已经越来越难。
于丹:大众传媒塑造“学术明星”,演讲被“哄”下台
此次被“哄”下台的于丹,是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走出的学术明星。她原本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却喜欢在电视上用“心灵鸡汤”解读《论语》、《庄子》及古诗词等。尤其喜欢谈“人生”。被戏称为“心灵鸡汤女士”。一方面她受到严肃的学术界的质疑,另一方面却也受到无数大众读者的追捧。据百度百科,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
11月17日,于丹在北大百年大讲堂的昆曲表演之后,受邀登台发表看法,遭遇台下观众的强烈反感。观众高喊“于丹你下去吧”、“你没资格代表我们”等语,最终,草草发表几句看法后,尴尬下台。
对于于丹来讲,一贯自信满满且语气肯定的她,遭遇听众对她直接表现出反对,尤其是这么强烈地直接赶她下台,应该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后,于丹发微博解释自己“有资格”点评昆曲说:“有些朋友对汪老师把花给我有些不满,并不知道我和汪老师来往26年,2007年我在中央台讲昆曲也是受汪老师之托,在我的《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后记中有一节就是‘汪老师’,写过这段源缘。”她进一步“解释”观众的情绪说:“大家买票是来听演唱的,不是听演讲的,我完全理解,何况已经坐了三个半小时。”
于丹“心灵鸡汤”走红,反映社会传承传统文化的低水平
《齐鲁晚报》发表文章认为:嘲讽、挖苦、责骂、批评于丹的声音占据主流,理由则各不相同,有讨厌于丹动辄“代表”观众的,有厌恶其心灵鸡汤式观点的,等等。其实,且不管于丹学术水平如何、解读观点咋样,单从学术研究方面看,她有自己的自由选择,至于逢迎低俗文化、没有观照现实社会等,则外人也无从强迫。当然,于丹的走红,反映出社会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整体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才使心灵鸡汤式解读有机可乘。相应地,那些真正的传统文化学者,也要反思自己的方式方法,如何更好地与民众良性对接,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
越来越多的现象说明:公众不再盲从,名人需要改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如果大师真有出格的言行,遭受一次清纯学子的洗礼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正是需要旁人的警醒时分。
《北京晨报》文章认为,现在进入了一个公民时代,或者叫大家行进在公民社会的路上,那种总是“被代表”从不发声拒绝的时代过去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安于“被代表”,并在权威人士面前敢于说“不”之时,这何尝不是极其宝贵的公民意识?
而我们的名人明星每当在开口讲话时随口代表全体和大家的习惯的确该改改了,因为被代表们不再沉默,他们尊重名人明星,但也希望被名人明星所尊重,不再甘于“被代表”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方面而已,名人明星需要适应公民社会的语境。
于丹的这次尴尬尽管有损情面,但却对她以及更多名流是个极好的“教育”,当你们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昭示于人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恐怕是个基本的常识,而不随意代表全体和大家方能阻击自高自大和自说自话。毕竟那种对权威的盲从愚忠不再盛行,倒是权威与普通人平等交流需要流行。
版权声明:环球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
报道,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 品:环球网评论频道